潍坊学院三年引培博士三百多人

博士引来,更要留住,靠得不仅仅是一年3000万元

齐鲁晚报     2024年02月01日
  记者 尹明亮

3年引来300名博士
名校生不少

  1月底的这场“鸢都行”博士论坛是潍坊学院连续举办的第七届,是学校2024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件大事,也是开启2024年的一件重要大事。
  在学校人才办公室,聊起这场为期两天的“人才盛会”,工作人员李一冉也难掩高兴,不是因为“潍坊来了100多名博士”话题登上同城热搜榜首,而是因为梳理后发现,30多名博士达成了初步意向。
  2024年学校计划再引博士百人,这场论坛开了一个好头,李一冉和同事们也可以过个好年。
  “从今年参会的博士情况来看,来自双一流高校的优秀博士更多了,还有不少来自海外名校的博士,很高兴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强了。”学校人事处副处长康晓俊说。
  从2021年到2023年,潍坊学院每年都引培博士差不多100人,这期间,学校引培博士数量占到了潍坊全市引进博士数量的六成左右。若从更早的2018年算起,学校6年间引进和培养的博士数量接近500人。
  “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我们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潍坊学院党委书记徐梅一句话道出了潍坊学院这所地方本科院校持续引进人才的初衷,也道出了学校寻求发展的心态之迫切。“人才强校”战略提了多年,潍坊学院也用行动诠释着这个战略。
  “来自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的博士数量都在10人以上,来自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数量都在5人以上……”拿着近三年学校引进的博士名单,李一冉一个个数着。
  “在学校引进的博士中,名校博士占比不小,但学校主要还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需要以及地方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引进适应学校发展的博士。”康晓俊介绍,除了年轻博士,为适应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需要,学校还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一些高层次人才。自2021年以来,学校成功引进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梁增文、严希海、殷爱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冰心、施长亮,南海名家曹宝珠等。
  经过几年的人才引进,在潍坊学院的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从“十三五”初的16.7%,提升到了“十三五”末的30%以上,而到2023年底,这一比例已经到了42%。
弃名校前来
为的是“科研理想”

  在潍坊学院,每年用于引进培养人才的经费在3000万元左右,引进的优秀博士除了可享受潍坊市相应的人才补贴政策外,学校还会给予每人40万元到80万元不等的安家费,连续两年每月1000元的租房补贴。此外,理工科博士可申请10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科研启动经费,人文社科类博士可申请5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
  但吸引人才前来的,不仅仅是各种补贴和津贴。
  在学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办公室,邱潇乐正在电脑上运行着计算程序。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的她,2022年来到潍坊学院,来学校仅一年,便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在学校获得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的学者名单中,仅2021年和2022年来到学校的年轻学者就有7个。
  “这或许就是我们选择来到这里的原因,学校名气虽不大,但为年轻人施展自己的科研抱负提供了机会和舞台。”邱潇乐说。
  同样在物理学院,与邱潇乐在同一个办公室的曹恩思、郝文涛、孙礼也是2022年来到学校,与邱潇乐不同,他们是从一所211名校组团跳槽而来。
  “其实是郝文涛在2022年初先来到这里,过了半年,我和孙礼也一起来了。这里原本也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学校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十几个人的博士团队,思想互相碰撞,还是感受到了团队力量的强大,这里能给我们的科研理想一个支撑。”在学校的新型能源转化材料及器件研发与应用潍坊市重点实验室,三人的科研有序进行着。
  “之所以选择来到潍坊学院,为得还是保持做科研的那份初衷。”在潍坊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90后”博士秦琦冰带着他的5人团队开展着多媒体内容的分析、计算和检索研究。
  “2021年选择来到潍坊学院,非常看重的一点就是学校‘杰青计划’里有一条,‘支持组建科研团队’,这让我觉得自己的专业在这里能得到发挥。”秦琦冰说,随着学校不断引进人才,他的团队很快便组建起来,科研成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团队2023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0多篇。
  “都是一群年轻人,我们未来就是希望专注于我们的科研,在我们的研究领域做出一番成绩。”秦琦冰说。
走了不到十人
把人留住的是机制

  “在潍坊学院,把人才引来只是人才工作的第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把人才留住才是更重要的工作。”康晓俊说。
  在每年引进百名博士的背后,潍坊学院为了留住人才所做的工作要多得多。为年轻学者组建团队,加强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为优秀年轻学者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一整套机制都在服务着年轻学者的成长。
  “20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34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62个研究院所,凸显着学校科研平台的内生动力,也为年轻学者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康晓俊说。
  “‘引进、培养、储备并重’,要带动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实现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这是潍坊学院“潍院学者”实施办法中的一段话,这个文件的出台是为了支持优秀年轻学者的成长。根据计划,学校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遴选10名“潍院学者”领军教授、30名“潍院学者”特聘教授、80名“潍院学者”杰出青年人才(杰青)、150名“潍院学者”优秀青年人才(优青)。每人支持期4年,支持期内,发放特殊岗位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10万元到80万元不等。
  学校建筑工程学院的曹玉鹏是首批获“潍院学者”计划支持的52名学者之一。2020年,他从一所省属重点高校来到潍坊学院,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由校长提名从副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他的近海岸工程技术创新团队也在科研条件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保障。
  经济管理学院年轻学者吴玉浩则因为学校的另一项制度而受益。2022年底,潍坊学院“准聘制”实施办法发布,并在2023年公布了首批准聘制副教授和准聘制教授。
  “对于取得一定成果,工作年限又不够的年轻学者来说,‘准聘制’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也为大家在科研交流以及项目申报等方面开展工作提供了方便。”作为学校首批12名准聘制副教授之一,吴玉浩也在不久前达到工作年限后被正式聘任为副教授。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就要把引进的人才留在学校。把人留住,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保障。”康晓俊介绍,近三年,潍坊学院引进培养博士300多人,新引进博士中离开的只有9人,真正把引进的人留了下来。
学校学者共谋发展
这不是空话

  “共谋合作发展、共创美好未来。”这是潍坊学院院长来逢波在博士论坛上说的一句话。
  对年轻博士们来说,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学校已经进入寒假,但学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曹连振在春节前这几天依旧不得一刻空闲,他正在紧张开展着申报硕士点的工作。如果申硕成功,这对学校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这几年博士的引进,科研的开展给了我们底气。”曹连振介绍,在学院80多位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接近七成,年轻博士在这里快速成长,也在助推着学院的快速发展。2022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2023年,学院再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在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2020年来到学校的姜在勇教授同样在2023年一再取得突破。年初,他在二氧化碳制甲醇方面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了Cell子刊Chem Catalysis(《化学催化》)上,这是潍坊学院化学学科老师首次以第一作者在世界三大顶级期刊中发表学术论文。
  到了4月份,他和团队再次实现突破,他们在光热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方面的研究又在化学类国际顶级期刊之一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化》)上发表。
  到了下半年,在国内环境领域顶级期刊上,姜在勇团队又连发两篇论文。
  “这几年,学校实验条件不断改善,给专注于基础研究的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是学校的突破,也是团队的突破。”姜在勇说。
  近年来,潍坊学院在科研上的突破不限于此,近三年,学校科研经费累积达近5亿元,这离不开数百位年轻学者的努力。
  实际上,根据潍坊学院的计划,2024年再招百名博士并非人才引进之路的终点,根据学校规划,到“十四五”结束时,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要达到六成,未来几年,潍坊学院的引才之举还要持续。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从潍坊学院“鸢都行”博士论坛归来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年轻博士考晓璇心里多了几分踏实。这算是考晓璇的一次求职之旅,对于这所山东普通本科高校为年轻人提供的成长支持,她十分满意。在过去三年,略显低调的潍坊学院在招揽人才上并不低调,三年累计引培博士300多人,而在2024年,学校还计划招聘博士百人。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潍坊学院是靠什么把人才吸引来,又是靠什么把他们留下来?
  姜在勇(右)在实验室做实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