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 助力强工兴产

齐鲁晚报     2024年02月06日
  记者 韩微 通讯员 张颖 王亚楠 宋维孝
  2023年以来,山亭区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厚植创新沃土、塑强科技支撑,切实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强区建设的“最大增量”,为现代化强区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申项目、提效能
搭建服务“连心桥”

  实施科技项目提升工程,充分发挥科技项目资金引领和导向作用,以项目实施促进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2023年,帮促三禾公司获批中央引导地方资金项目,中农智慧获批2023年度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项目,彼德利获批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争取资金330万元。推荐11家企业申报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科技专项项目,其中2家企业列入定向项目,2家列入竞争项目。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加强技术市场交易管理,坚持狠抓科技惠企政策落实,努力推动科创贷增量扩面,吸引各类利企投资。帮助23家企业备案科创贷1.16亿元,山东山科创投公司与核芯光电签署股权投资协议,注入资金500万元,实现了全市省级财政资金科技人才股权投资“零”的突破。
育主体、建平台
擦亮服务“金字牌”


  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护航行动,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活水”。2023年,共组织26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2家,增量实现历史新高。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科技研发支撑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研设施条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创新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帮促喜赢盈引进乌克兰院士,成功备案院士工作站,支持核芯光电获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交发集团和宏大伟业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
办实事、解难题
开启服务“直通车”


  聚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通过编制发放科技政策手册、组织召开科技业务培训会等方式,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广泛宣传科技创新政策和典型经验,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023年以来,召开科技入企、下乡等各类培训活动14场,先后发放《科技政策汇编》《科技农业实用技术手册》1000余册,利用“科技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节点,广泛宣传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提高公众科技创新意识。坚持引育并重,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帮促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引进外国专家6人,培育国家省市产业领军人才3人,实现自主培育高层次人才新突破。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在征集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为企业精准对接国内外各大院所高层次人才。先后促成华翼与华中科技大学,东伊食品、百味山亭与省果科所,天畅环保、长泽新材料与山东大学等共计8项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科技创新,获评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2人,举办全区产业技能提升培训班4场,成立产业服务团2个,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公益类6个项目全部通过验收,为全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开出“科技药方”。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紧抓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政策引领,聚焦主体培育,推进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努力为强区建设添砖加瓦。

  瞄准市场主体倍增,扎实培育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压实工作责任,深入挖潜提效,鼓励扶持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地。采用深入镇街(中心)举办培训、上门辅导等方式,大力开展政策宣传和培训,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型企业认定的申报程序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宣传,帮助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激发企业申报热情,对经过筛选列入后备库的企业进行“一对一”精准辅导,确保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强化平台载体培育,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建设,引导并协助企业完善研发平台软硬件设施,组织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平台,努力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备案科技中小企业不少于100家。多方位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家。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引领作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积极争取科创贷、省级研发补助,努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注重成果转化落地,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深入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聚焦企业技术需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大与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扩宽企业与高校之间技术交流合作渠道,积极促成枣店香、欧乐食品等企业与山东果树研究所、苏州大学对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不断夯实科技创新根基,为服务全市“强工兴产、转型突围”贡献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