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等劳动者纳入最低工资保障

人社部发布三份新办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齐鲁晚报     2024年02月24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23日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引导平台企业及其用工合作企业健全用工管理制度,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
  将从事网约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最低工资保障,是这次新规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
  工作时间达上限
系统应推送休息提示

  据介绍,两个指引适用于线上接受互联网平台发布的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工作任务,按照平台要求提供平台网约服务,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其中,个人依托互联网平台完全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适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两个指引供平台企业和平台用工合作企业在劳动用工管理时参考。
  人社部劳动关系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此前八部门发布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中较为原则的规定,细化为更有操作性的系列指引指南,是根据企业用工方式和劳动者就业形态的新变化,积极探索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新办法和新举措。
  目前,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约8400万人。现实中,存在部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最低工资标准适用尚不明确、平台规则制定不够公开透明、维权服务渠道还需进一步畅通等突出问题。为此,人社部出台上述新规,引导企业规范用工,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维权。
  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提出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计算办法和休息办法,指引明确,工作时间在劳动者完成全部订单的累计接单时间基础上,需适当考虑劳动者必要的在线等单、服务准备、生理需求等因素。劳动者达到连续最长接单时间和每日最长工作时间的,系统应推送休息提示,并停止推送订单一定时间,以防止过度劳动。而在“劳动报酬”方面,保障指引提出,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适用劳动者实际工作地规定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指引还强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企业应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的合理报酬。
引导平台企业
依法制定算法规则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明确了劳动规则的内涵,包括订单分配、报酬及支付、工作时间和休息、职业健康与安全、服务规范等与劳动者基本权益直接相关的规章制度、格式合同条款、算法规则及其运行机制等。”人社部劳动关系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平台企业制定或修订直接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规则,要提前通过应用程序弹窗等显著方式向劳动者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将采纳情况告知劳动者。确定实施前,至少提前七日向劳动者予以公示。
  同时,要在应用程序等显著位置,以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地持续公示有关内容,确保劳动者能随时方便查看完整内容,并提供反馈意见建议的渠道。
建立企业内部
劳动纠纷化解机制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适用于所有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但涉新就业形态商事纠纷不适用该指南。指南既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劳动权益时参考,也供政府行政部门、法院、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平台企业等改进和优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维权服务时参考。
  指南提出,平台企业要建立健全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申诉机制,鼓励平台企业成立由工会代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的企业内部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提供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纠纷调解服务。“工会组织要积极吸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对企业履行用工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推动平台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商机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人社部劳动关系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指南指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司法诉讼、法律援助等法定维权服务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并鼓励地方探索创新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处机制,建立“一站式”的新就业形态争议调处机构。
  综合新华社、中新社、北京日报、工人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