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见月能闲坐 且看一夜鱼龙舞

古人如何过元宵节?岂是一碗元宵能了得

齐鲁晚报     2024年02月24日
  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现藏国家博物馆。
  元宵节孔庙孔府举办的华服巡游活动。 图源/济宁新闻网
  元宵节来到,神州又是一番热闹景象。元宵节在全国各地风俗不尽相同,但是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大抵是少不了的。那么,你知道这些风俗是什么来的吗?古人又是如何过元宵节的?趁佳节来临,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孙晓明 孙辰龙

元宵节的起源众说纷纭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道教把农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
  但在古代民间,元宵节实际上是春节喜庆活动掀起的最后一个高潮。在这一天里,人们要张灯结彩,进行猜谜活动,还有吃元宵、包饺子、举行夜宴等饮食活动。元宵节张灯为戏之俗始于汉朝,到了唐宋盛况空前,如杨贵妃的二姐“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猜灯谜是随着元宵花灯活动开展起来的一种游戏,在宋代非常流行,“有以捐灯剪写诗词,时寓认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译语,戏弄行人”。古代许多文人骚客都是制谜猜谜专家,流传下来的谜语也有不少是极富巧思雅趣特色的艺术珍品。
  元宵节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那么这样一个喜庆、美好、充满狂欢意味的节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广为人知的有六种说法,分别是西汉祭祀太一神起源说、纪念“平吕”起源说、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灯火祭神起源说、农业祭祀起源说。而西汉祭祀太一神起源说、纪念“平吕”起源说是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
  西汉祭祀太一神起源说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乐书》,据其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撞男撞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鲸》,冬歌《玄寞》。世多有,故不论。”后世也常以其为元宵节起源,如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上元张灯》中提道:“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今人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宋代朱弃《曲洧旧闻》也说:“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沿用了这种观点。在多方引用论证以及历史的沉淀作用下,这种说法越来越有影响力,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逐渐成了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元宵节起源说之一。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汉文帝(公元前180-140)靠周勃、陈平等人戡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文帝上台以后,博采群臣建议,广施仁政,救灾济贫,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强盛起来,谱写了“文景之治”的序曲。因为戡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京城处处张灯结彩,以示纪念。“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古时元宵节的盛况
  不管元宵节起源如何,正月十五渐成规模的习俗和饮食活动始于汉,盛于唐、宋是不争的事实。
  元宵节一到,人们便举烛、张灯、结彩,供人观赏、游玩,俗称灯节。元宵节放灯之俗始于汉朝。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皇帝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唐玄宗时,每逢元宵,就命人在禁城之内大张灯彩。元宵节放灯,到了宋代十分热闹,并增加了十六、十七两夜,规模愈加盛大。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北宋汴京元宵节的盛况:“……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明代的灯节依然可与唐、宋两朝媲美。清代末期,都市灯火的规模逐渐缩小,但农民舞彩灯的风俗却一直盛行。
  元宵节放灯时间,汉朝仅在元宵节晚上,唐玄宗规定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北宋延长到十七、十八共五个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时,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张灯,延至十七晚落灯。唐代放灯时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出现了类似马球、蹴鞠、杂耍、灯谜等活动,到明代,增设了戏曲表演。
  扎花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花灯,又称“彩灯”,也叫“灯笼”。它是中国举世无双的精美艺术品。据记载:西汉以后历代都有制彩灯工艺。唐朝时,除了用彩灯照明以外,还可以做建筑艺术装饰。彩灯艺术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共同劳动,发展很快。在式样上有带穗的挂灯、美观的座灯、秀丽的壁灯、精巧的提灯、玲珑的走马灯等。在造型上有山水人物灯,还有花鸟虫鱼灯。常见的有羊角灯、老虎灯、熊猫灯、金鱼灯,以及富有民族色彩的龙灯、云灯、宫灯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以人物造型的灯,塑造了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如“木兰从军”、“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哪吒闹海”、“八仙过海”、“关公夜看春秋”、“李白醉酒”、“魏征斩龙”、“武松打虎”、“红娘送柬”、“游龙戏凤”等传统折子戏灯。这些灯都讲究轻纱重画、刻意求工、力尽精奇。到明清时,北京、南京等地的“灯市口”就是白天列市,晚上张灯的地方。并有供人猜测的“春灯谜”。满城观灯者拥挤在此,络绎不绝。在争奇斗艳的花灯中,有一种精妙绝伦的走马灯,它的发明至少在1500年以前。《荆楚岁时记》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并明确提到“灯以火运”。走马灯的奇妙在于自动化。由于灯罩的旋转,画在上面的马宛如在不停地奔驰,故为“走马灯”。《燕京岁时记》中描写得很清楚:“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云、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走马灯的关键部位,是放在蜡烛上方的一个纸轮。由于蜡烛燃烧,周围空气变轻而急速上升,引起灯内空气持续对流,这股热风推动风轮绕轴旋转,带动与轮轴连在一起的灯罩“拥骑飞绕”。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走马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东京梦华录》还记载了元宵节手指会动的文殊、普贤菩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彩灯制作技艺高超,五花八门。
  古时扎彩灯还富有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元宵节习俗也各具特色。例如,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制作生肖灯,用以象征家庭成员的属相,并通过共同点亮这些灯笼的方式来祈求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而在德州、淄博等地,人们还会通过看完花灯“走百病”等活动来寻求健康和平安。彩灯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今天的灯,一般都用电灯取光。祖国各地花灯品种繁多,格调各异,工巧奇美,熠熠生辉。
元宵节当然吃元宵
  元宵节,我国民间都有吃元宵的传统习俗。元宵又名“汤团”、“圆子”、“浮圆子”。取其圆形圆音,寓意全家人团圆、平安、吉利、美满。据考证,元宵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南朝《荆楚岁时记》里就有“正月十五作豆腐加油膏”的记载。隋朝时,隋炀帝为了粉饰太平,有一年从正月十五开始。在京城洛阳搭了十里高台戏棚。当时供演员和乐师吃的夜点就叫“元宵”。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说:“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这是汤团之类,类似食品似在唐时已经出现,《开元天宝遗事》说,唐宫中曾“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粉团当即汤团,不同的是唐代是在端午食用。南宋时,元宵传到明州(今浙江宁波)一带,当地人称之为“汤团”。至今仍有北方称“元宵”南方称“汤团”之分。在宋朝的笔记《岁华忆语》中说:十五元宵节这一天,至夜要供元宵。元宵是用米粉果糖制成的。宋代诗人姜白石诗曰:“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可见当时的元宵已经是清香宜人,香甜可口,而且价格不菲了。
  周必大有《再赋元宵煮浮圆子》诗曰:“时节三吴重,匀圆万颗同。”汤团成了南北都爱的元宵节食,南称汤团或汤圆,而北方则径称元宵,所以《天咫偶闻》说,正月“十五食汤团,俗名‘元宵’”。
  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的,另一种是带馅的。它通常以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等为馅。也有用虾仁、菜泥、鲜肉、火腿为馅的。有香、甜、辣、酸、咸五味。它可带汤吃、炒吃、油炸和蒸吃。煮元宵最重要的是善于用火。俗话说,“滚水下,慢火煮。”首先要用旺火把水烧开,然后依次下入元宵,用大勺沿锅壁一直到锅底轻慢一个方向搅动,防止粘锅,用慢火烧开锅,待元宵全部漂起已熟,即可捞出,并舀适量汤于碗中。
除了元宵还吃啥
  古时上元节食除了元宵(汤团),还有豆粥、科斗羹、蚕丝饭等。
  馄饨和椒汤,只在部分地区作为元宵节食。河南襄城,上元吃馄饨汤,谓之“团圆茶”。湖南常德地区,上元家家户户以椒为汤,入齑菜馓果诸物,谓之“时汤”。这都是清代时的情形,不知现在是否还保留着这样的饮食传统。
  上元果品,在宋代看重黄柑。刘贡父《诗话》说:“上元夜登楼,贵戚宫人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东坡《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归来一盏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
  按当下的说法,上述元宵节食物,充其量也只能算喝酒前小吃点心而已,照例还须美酒佳肴伺候,才能过得去这个隆重的灯节。广东阳江在清代时,上元要邀亲朋好友聚饮,谓之“饮灯酒”。明人李梦阳有一首《汴中元夕》诗说:“细雨春灯夜色新,酒楼花市不胜春。和风欲动千门月,醉杀东西南北人。”可见古时元宵节里的人们,并不是只用元宵就能轻易打发得了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