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进棚充电,不能再拖了

齐鲁晚报     2024年02月26日
□评论员 沙元森 
  南京这起火灾事故之后,各地应该会对电动车消防安全问题有所部署。希望各地有关部门能够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要把工作止于提醒和检查,而是从根本上着手,抓好集中充电车棚的建设。能多建设一个充电车棚,就能给群众多提供一个“保护伞”。

  2月24日凌晨,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雨花台区“2·23”火灾事故有关情况。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队负责人介绍,经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停放处起火引发,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一场火灾造成15人遇难,44人受伤,损失可谓惨重。电动自行车火灾之前屡有发生,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南京这起火灾事故再次敲响了安全警钟: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治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电动自行车事故频发,各地之前对居民也进行了不少安全教育,比如提醒居民购买合格产品、严禁擅自改装、避免飞线充电等。但是,电动自行车最大的安全隐患就在于充电环节。只要无法杜绝电动自行车上楼,类似事故就有可能重演。
  现在很多小区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可供电动自行车存放的停车棚,或者有停车棚但没有集中充电的设备。很多居民不得不选择推车上楼或者提电瓶上楼,更有少数人在地下停车场私接乱拉电线,明知危险,也很无奈。
  当下所能看到的最有效防范措施就是集中建设充电车棚,禁止电动自行车或电瓶进入居民楼,在充电环节实现“人车分离”。如此,即便不能完全消除火灾事故,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财产损失。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媒体报道,杭州有不少小区建设了集中充电停车棚,之后也有偶发的电瓶燃烧事故,但均无人员伤亡。
  电动自行车全国保有量达到3.5亿辆,这种便捷、低能耗的交通工具深受广大居民的喜爱,同时它也是很多人的隐忧。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难以保障,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痛点和难点,所以每一次与之相关的事故都会引发舆论的强烈反响。
  南京这起火灾事故之后,各地应该会对电动车消防安全问题有所部署。希望各地有关部门能够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要把工作止于提醒和检查,而是从根本上着手,抓好集中充电车棚的建设。能多建设一个充电车棚,就能给群众多提供一个“保护伞”。
  在居民小区集中建设充电车棚,不仅需要管理部门、规划部门在审批环节给予支持,还需要社区居委会、物业等各方面更主动地推动车棚建设,积极协调场地和费用,用好市场杠杆,争取让居民的经济负担小一些的同时,也让投资人得到相应的回报。
  充电车棚建设完成之后还需要相应的维护和管理,否则中看不中用,居民还有可能重新选择推车上楼。这确实是需要相关方面提前考虑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畏难而不担当不作为。
  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希望各地能够尽快行动起来,彻底解决这种常常发生、常常反思的问题,不再让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成为无解的难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