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新馆开馆,近4000件套文物亮相

小王子卜辞展示“3000年前请假条”

齐鲁晚报     2024年02月27日
  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刻辞卜甲。 新华社发
  2月26日,游客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参观文物。 新华社发
  1928年10月,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考古学家董作宾在此挥出第一铲,中国考古人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就此拉开。90多年的考古成果积淀之下,商,不再只是《史记》中3000余字的记载,它有血有肉、真实而立体。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面对公众开放。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约2.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近4000件套文物令人目不暇接。殷墟博物馆新馆“新”在哪儿?有哪些文物特别吸睛?从新馆里如何“读”懂商文明?

  聚焦商文明特质
主题集中于三个主展厅

  殷墟博物馆新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纱厂路西段,毗邻洹河。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近4000件套精美文物随之揭开神秘面纱,其中四分之三的文物是首次亮相。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它们静默无声,却生动而鲜活地“讲述”着“商”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文明。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得到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
  殷墟的发现和确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
  殷墟博物馆新馆建筑呈现鼎形,矗立在水中央,古铜色的大门上方是甲骨文字“大邑商”三个字。建筑外观为青铜饰面幕墙,古朴而深邃,遥遥望去,博物馆就像一座从商代款款走来的青铜鼎。
  据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设8个展厅,地上共三层,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之一。
  新馆展陈聚焦“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生动呈现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都城、手工业、玉器和文字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文明,殷墟博物馆老馆基本就是按照都城、青铜器、玉器、甲骨这四项要素布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岳占伟介绍,新馆将“四大要素”融入商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祭祀、农业、战争等方面,展现商文明发达的程度。
  展览主题集中于三个主展厅,一楼基本陈列“探索商文明”,以殷墟为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和基石,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重点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二楼基本陈列“伟大的商文明”,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都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三楼基本陈列“世界的商文明”,立足国际视野,阐释商文明的世界意义。
  三个基本陈列主题鲜明,紧密衔接,让观众更直观、更沉浸式感受考古事业和商文明的无穷魅力。
“考古公开课”
开在博物馆

  在新馆一楼车马遗迹专题展厅内,考古工作者正在仔细清理殷墟遗址出土的马车实物标本。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集中展示了殷墟出土的23辆马车。
  手铲微微倾斜,轻轻刮落表层泥土,再用竹扦沿着土层纹路慢慢清理,最后用刷子扫去表层浮土,一个清晰的车轮遗迹便在考古工作者手中显露出来。这场开在博物馆的“考古公开课”载着游客穿越3000年时光,一窥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壮阔景象。
  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铜方鼎、曾“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屯南甲骨、威风凛凛的亚长铜钺等,都将在新馆内展出。
  新馆还对近年来殷墟考古发掘最新成果如陶家营遗址、辛店遗址以及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等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展示。此外,大型牛角祭祀坑、牛祭祀坑、马祭祀坑和镶嵌绿松石的甲骨、漆罍等精美文物,都可以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商代重视祭祀的文化现象,以及巧夺天工的技术工艺。
  步入展厅,鼎、簋、觚、爵、钺、戈等一件件造型精巧的青铜器在灯光照射下,闪出青绿色的光,上新文物随处可见。妇好墓出土的大量铜觚、铜爵以及首饰、用品等集体亮相,王者之气扑面而来;玉熊、玉螳螂、玉蝉、玉龙、玉鱼等可爱的动物形文物,为神秘的商代增添了活力……
  新馆三楼,首次亮相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110余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记录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考古工作者推测“子”是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儿子,是一位热衷于占卜的问卜者。占卜内容以“日记式”展示了“子”的日常生活,涉及祭祀、贡纳、军事、田猎、宴饮、舞乐等诸多事项,生动再现了商王朝“王子”的方方面面。其中一条“子其疫,弜往学”的卜辞,引起许多游客的兴趣。
  “这条卜辞记录着‘子’入学后有一日生病,但又不敢无故旷课,于是他就占卜,这次的疾病是否严重?我是否能去上学?”殷墟博物馆讲解员胥怡雯说,这条卜辞被称为“3000年前请假条”。
  “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厅”以“亚长”这位殷商时期的大将军为主人公,通过亚长墓出土的577件文物,生动展现了他的赫赫战功、排兵布阵、生活起居等场景。亚长墓是殷墟继妇好墓之后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墓葬。据铭文可知,墓主为“亚长”。透物见人,墓葬是墓主生前世界的缩影:觚爵鼎尊、璧琮戚玦,体现亚长的位高权重;钺刀戈矛、车马辎重,彰显亚长的赫赫军威;锛凿铲刀、璜环笄觿,再现亚长当时的生活场景。
多种布展手段
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

  殷墟博物馆新馆对标一流博物馆进行建设,除了建筑灵动、文物重磅之外,博物馆的展陈手段也进行了精心设计,观众观展体验全面升级。
  构建大场域空间,凸显王朝的恢宏气象。展陈空间设计以庄重、大气为基本遵循,注重在大的空间语境下阐释历史实事,立足文明探源寻找文明的多元包容、兼收并蓄,立足文明定义阐述丰富全面的商文化系统,构建陈列场+艺术场+元域场+精神场等大场域展陈空间,多维度展示商王朝的恢宏气象。
  注重多元化展示,全面展现商文明的内涵。以庄重、大气为基本遵循,馆内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提升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广度、深度、精度,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
  比如,将郑州商城的杜岭方鼎、山东苏埠屯的亚醜青铜钺、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殷墟妇好墓的跪坐玉人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通过裸眼3D技术在同一空间完美呈现,让人们多维度、立体化、沉浸式感受商文明和甲骨文魅力;再比如,沉浸式数字特展《又见天邑商》,借助科技手段,以武丁讲述的形式,直观展现大邑商的强盛与辉煌。
  行走于殷墟博物馆新馆,处处可见蟠龙升腾、神鸟飞起、双目炯炯的饕餮等纹饰,商代人高超的工艺和设计让人惊叹。
抵挡不住的魅力
快来赴这场“千年之约”

  “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开放,既是殷墟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总结和全方位呈现,也是新时代殷墟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2月23日,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闫亚林认为,新馆是殷墟考古和商文明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新馆的建设,致敬殷墟90余年的丰硕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致敬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百余年辉煌。新馆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集中展示青铜器、玉器、甲骨、陶器等近4000件出土文物,让观众能够走进甲骨文和文献中的“大邑商”。
  新馆是提升殷墟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的关键节点。新馆融入考古遗址公园与现代城市的整体环境,科技成色十足,不仅建筑设计遵循低碳绿色原则,而且建设有科技考古实验室、高标准文物展厅、文物库房等,将承担考古研究、文物修复、科技检测、研学教育、游客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殷墟科技考古和文物的研究、保存、展示提供高标准的设施条件,是新时代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又一代表力作。
  开馆当天,从四川远道而来的游客郝明宇刚刚走出展厅,就对记者感慨道:“不得不说,我可能并不了解这些文物,但走近注视它们时,没有人能抵挡住它们的魅力。”
  “为中华文明点赞”“感觉能在里面泡一天”“列入我的旅游目的地清单”……许多游客这样在网上给博物馆留言。
  目前博物馆已经具备了面对公众开放的条件,但相关的工作远未结束。“我们将加快推进以车马坑为代表的土质文物保护与展示工作,进一步加强殷商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及时展示最新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殷墟博物馆馆长陈星灿说。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你,准备赴这场“千年之约”吗?
据新华社、河南日报、央视网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