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街道许士芳:一句承诺坚守38载

数十年如一日照顾丈夫的堂弟,她是大家眼中的“好嫂子”

齐鲁晚报     2024年03月01日
  38年前她临危受命,用执着和坚守践行着“多双筷子”的承诺。
  身边的好人千千万,千千万的好人中有个平凡又伟大的许士芳。龙山街道董东村的许士芳是左邻右舍眼中的“好嫂子”,她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丈夫的堂弟——身患二级智力残疾、无法独立生活的董西肖的佳话在村里广为传颂。38年前,她临危受命,用执着和坚守践行着“多双筷子”的承诺;她长嫂如母,用细致入微的照料弥补着堂弟的先天缺陷;她朴素大爱,用最平凡的行动诠释着超越血缘的亲情……

  记者 支倩倩

“临危受命”,好大嫂扛起重担
  1986年,许士芳只因董西肖的母亲弥留之际留下的一句“肖儿从此就跟着你们啦”,便在上有公婆需照料、下有两个儿子需抚养的窘境下,毫不犹豫地将董西肖接回了家。这一接,就是38年。然而,五味杂陈的真实生活又何止“多了双筷子”。
  董西肖智力缺陷,两个孩子尚且年幼,全家人的生活开销全靠丈夫微薄的教师工资收入,难以支撑。为了补贴家用,许士芳坚持下地干活。为了保障无法独立生活的董西肖的安全,许士芳将他一直带在身边:自己在地里干活,董西肖就在地头上等她……即便是在经济最困难、人手最紧缺的困难日子,许士芳依然把董西肖的身体健康看得很重,把自己的生活需求看得很轻;把临危的受命看得很重,把自己的付出看得很轻。
  多年来,董西肖一直与许士芳一家同吃同住。走进房间,虽然陈设简单,但窗明几净,衣服和被褥整理得整洁有序……董西肖生活中的各种细枝末节都在许士芳的考虑之内。作为嫂子,她从不抱怨、从不言弃,用38年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庭责任的坚守、对优良家风的传承。
以爱补缺,再苦再累也不放弃
  38年来,许士芳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儿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贴心照顾生病住院达半年的丈夫。在经济窘迫和丈夫去世的双重打击下,也从未动摇过继续照顾董西肖的念头。当问及最初接管董西肖时的想法,许士芳也只是笑笑说“无非是家里多双筷子”。当问到“嫂子做的饭好不好吃”时,董西肖立马会咧着嘴说“好吃”。
  生活中,董西肖有时情绪波动、难以控制,许士芳总能耐心安抚、悉心劝导,用浓浓的爱意和包容温暖着堂弟的心灵。董西肖对服药比较抗拒,许士芳总记得按时准备药物,确保他准时服用,用爱心和耐心守护着堂弟的健康。几年前的一个夜晚,董西肖突发癫痫,在床上抽搐不停,这可吓坏了许士芳。自此,她晚上再也没睡过一个整觉,总要时不时去看看董西肖才能安心。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董西肖的牙口大不如前。于是,许士芳的照顾也更加细致入微。每次吃饭时,许士芳都会根据董西肖的食量盛好饭,而且想方设法给他搭配护牙齿、助消化的合适饭菜:鱼刺总是被剃掉、肉食总是被分成小块、青菜总挑最嫩处、煎鸡蛋总把外围硬圈去除后夹到董西肖的碗里……正是这样细到极致的照顾,年迈的董西肖依然身体健硕、神采飞扬。身世坎坷、身体残疾,董西肖是不幸的,但遇到许士芳一家,他又是幸运的,38年来得到的关爱是如此完整、饱满。
言传身教,孝善家风世代相传
  许士芳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们早已将董西肖当成家庭一员,亲切地称他为“肖叔”。2005年,因许士芳需要照顾病重住院的丈夫无法分身,两个儿子和儿媳便主动承担起了轮流照顾“肖叔”的责任。此后,每次回家时,儿子儿媳总会争着抢着给“肖叔”换洗衣服、打扫卫生;每逢假期时,总会带“肖叔”去南部山区等景点游玩;每逢节庆日,总会把“肖叔”打扮得精神抖擞;每逢冬季来临,总会提前给“肖叔”预订流感疫苗防范感冒……
  2017年,“肖叔”不慎摔伤骨折,尽管当时背负着房贷的巨大压力,孩子们还是筹集数万元治疗费用,将“肖叔”送到了医疗条件更好的省中医进行治疗。为方便“肖叔”起身、康复,孩子们特地购置了专业医疗病床,每天轮流陪护,精心调配膳食……出院后,因担心“肖叔”身体,两个孩子又共同出资购买了楼房,将“肖叔”接去同住……多年来的温情陪伴和细心呵护早已在“肖叔”的精神世界里建构了关于家和家人的情感符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现如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对这家人来说,董西肖早已融入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孙女们也总是一口一个“爷爷”甜甜地叫着,崇德向善、孝老爱亲的朴素家风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世代传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