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植恭和《济南七十二泉记》

齐鲁晚报     2024年03月06日
  □杨曙明

  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古城济南的泉水之多。在济南历史上,有关七十二名泉的记载有多个版本,如果单就这些版本而论,郝植恭的《济南七十二泉记》当数最为简洁明快。
  郝植恭(1833~1885),字梦尧,直隶三河县(今河北蓟县)人。咸丰壬子(1852)科举人。曾任山东夏津、堂邑知县,临清知州,莱州知府及山东补用道。史载,同治五年(1866),他在夏津知县任内,境内因兵荒马乱而民不聊生,土地多有荒芜失耕,为此,他曾多次竭力禀达上峰,呈请缓征全县漕银,事成后颇受百姓爱戴。此外,他还聪明敏慧,尤其擅长判断狱案,曾多次赴临清州代理案情,公允无差,被人誉为“神明之士”。
  郝植恭出身于名门望族,他本人虽非进士及第,但学问却根深基厚,因为他曾三次出任过山东乡试同考官。明清两朝的同考官,虽然是主考官领导下的阅卷人,按照今天的说法也就是阅卷老师,但才疏学浅的人肯定是不能担当此任的。郝植恭尤其擅长诗作,著有《椒雨轩制艺》《漱六山房文集》《漱六山房诗集》等。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其创作于同治十三年(1874)的《济南七十二泉记》最具风采。至于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按照他的说法是:“客有谈七十二泉者,不能举其目。予来济南十年,亦茫无以答……因从乞得县志,为之搜讨排辑,作七十二泉记。”
  “济水伏流地中,经历下溢而出者,遍地皆泉,其称名者盖七十二焉”,其得名来历各有不同:“七十二泉,‘趵突’为大,在城西南吕祖祠。(趵突)三窟并发,浪花高数尺,跳跃唐突,若有激使然者,故名曰趵突。城内则‘珍珠’为大,在明德藩故宫,今巡抚署西偏。(珍珠)平地涌泉,参差错落,如泻万斛之珠,故名曰珍珠。‘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总聚也,(因为)水之所聚曰‘都’;‘白泉’出纸坊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以其多白沙也,故名曰白泉。”寥寥数语,不仅将上述四泉之得名说得明明白白,而且还将方位讲得清清楚楚。
  今人读古文,多有拗口滞涩,而《济南七十二泉记》犹如今日之散文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曰响泉,以其声也;曰悬泉,以其形也;曰温泉、日冷泉,以其性也;曰朱砂、曰胭脂,以其色也;可以染,曰染池;可以汲,曰林汲,以其用也。泉有取象於天者;曰白云,如云之英英也;曰甘露,如露也滴滴也。”
  济南的名泉众多,历代学者大都是按照地域来划分泉群,如趵突泉群、黑虎泉群、珍珠泉群、五龙潭群、百脉泉群等。而郝文独出心裁,多以泉之名称进行分类,且说明因何得名,因而即便是今天读来,也颇有新意。
  “泉有以地名者:曰当道,横去路也;曰龙门,出洞口也;曰溪亭,占园林之胜也;曰菩萨,出菩萨岩下也。泉有以人名者:曰舜泉,历山之遗迹在焉;曰杜康,世传杜康尝以此酿酒;曰孝感,孝子事亲水远,感而出泉……”
  此外,还有“泉有以乐器名者:曰琴,流水之调也;曰琵琶,浔阳之旧曲也。泉有以珍宝名者:曰悬珠,珠之悬也;曰漱玉,玉之漱也;曰金沙,淘沙而金可拣也。泉有得名于释氏者:曰印度,初禅之地;曰锡杖,将飞之候也。泉有得名于女工者:曰金线,波纹之细;曰麻披,缕缕之不绝也。”
  郝植恭创作《济南七十二泉记》时年四十一岁。虽然他谦逊地说是从县志中“搜讨排辑”,但从他对七十二名泉的名称解释来看,绝非望文生义,应该说,他对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曾身临其境,不然的话,他写不出那些“象形”泉名的贴切解释。如:“灰之澄也,曰灰池;井之满也,曰浅井;天倒影而如镜也,曰天镜;水悬流而如帘也,曰水帘,曰涌腾也,曰团圆也;曰避暑,清凉界也;曰无忧,欢喜境也;曰冰冰,凝阴之所结也。”
  在郝植恭的“七十二泉”中,唯有濋泉的得名有些另类:“曰濋,盖取《尔雅.释水》之义也。”此外,他还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凡此为七十二泉。后人于五龙潭潭西得泉,题曰七十三泉,则以无名而名者也,无名而名,故不在此数。”
  据任宝祯先生《济南名泉》有关七十二名泉的四个版本中的记述,与金代的《名泉碑》对比,《济南七十二泉记》删除了27处旧有名泉;与明代晏璧的《济南七十二泉诗》对比,删除了旧有名泉30处。为了优中选优地凑齐“七十二”这个吉祥数字,有删必有增,有增必有减,《济南七十二泉记》计新收录的名泉有25处。作者之所以要如此所为,当是实事求是之举。因为《济南七十二泉记》距《名泉碑》已有660多年,距《济南七十二泉诗》也有460多年。在这几百年间,济南的地表变化,使得一些旧有名泉名存实亡,新生名泉展露其貌,把这些情况如实地反映到作品中,情怀使然,值得称赞。
  2004年,济南市公布了七十二名泉的新版本。这个新本与《名泉碑》和晏璧的《济南七十二泉诗》及郝植恭的《济南七十二泉记》有了更多更大的变化。因此,版本因时代而异,无可厚非,而且每个版本都是后世了解济南泉水不可多得的历史史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