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深入践行文化“两创”,更具“文艺范”的济宁迈向广阔未来

齐鲁晚报     2024年03月12日
一 纸 蝶 变  只 为 一 城
0531-85193700 13869196706
读者热线>>>
找记者 上壹点
2024.3.12
星期二
  以文化人
百姓自信又从容

  尼山脚下,济宁曲阜尼山镇鲁源新村,180多家乡村民宿典雅精致,春节期间更是“一房难求”。
  “文化民宿就像一根‘红线’,激活了村民们心底的文化自信,民宿还提高了我们的经济收入,让生活更加富裕。”“听雨轩”民宿经营者、鲁源新村民宿联盟负责人孔凡玲说。
  天南海北的客人暂别城市喧嚣,走进群山怀抱,走进田野乡间,呼吸千年儒风,沐浴悠悠雅韵,“打卡”儒学的触手可及,体验好客济宁的热情。
  鲁源新村,南依夫子湖、北靠尼山脚,地处鲁水之源,故名鲁源。2500多年前,出生在此的孔子发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经典名句。
  主打儒学体验游的鲁源新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它正张开怀抱喜迎海内外宾朋,近悦远来间,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巧妙地勾连在一起。
  济宁,孔孟桑梓地。这片土地因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而隽永风雅,又因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而不断迸发新活力。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干部政德教育,这是济宁开展的传统文化“落地”尝试。自政德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已累计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次1900余期,培训学员10.5万余人,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党性教育特色基地和涵养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重要阵地。
  只有融入生活,以文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文化自信才能成为现实。带着这种认知,济宁创新提出“八个融入”理念,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教育、干部政德教育、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时代关切、文化关照、群众关心的8个领域,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步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儒学讲堂里,传统经典学说娓娓道来;蒲公英夜(讲)堂里,党的创新理论落地开花;幸福食堂里,老人们畅享幸福“食”光;雏鹰课堂上,孩童们书声琅琅;结婚礼堂里,一对对新人开启简约时尚的“新”婚浪漫……在济宁,这些融入百姓生活的“五堂”志愿服务,闪烁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
  文化的光辉,还闪耀在一部部精品力作中。在文化“两创”带动下,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圣水河的月亮》《岁月》等先后荣获文华奖、群星奖、金菊奖。
  “长期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济宁越来越多百姓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从容,这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给予的特别馈赠。”济宁市政协常委、中国作协会员、《大孔府》作者杨义堂说。
以文化物
文物风貌更生动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运河畔的济宁城瞬间“穿越”。
  泛龙舟碧波荡漾,桨声灯影,赏两岸霓虹璀璨,烟火繁华。沿城区古运河,济宁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完美串联两岸知名景观古迹,光影交错下移步换景,这条重获新生的运河文化主题街区充满市井生活、人间烟火,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再现运河昔日商贾繁华。
  春节文化“氛围感”拉满的还有济宁曲阜。春节期间,曲阜孔府举行“迎春纳福”仪式,欢天喜地过大年,“福、禄、寿”三星和“年宝”一起向游客送上新年祝福。
  孔子博物馆内则是钟罄齐奏,古乐悠扬,从历史中走出来的音符,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中华传统音乐的千年魅力。通过年节文化氛围的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给海内外游客。
  频频“出圈”的不止民俗风情、特色文化,还有文创产品。从“考不倒”不倒翁到放在嘴里可聆听《论语》的棒棒糖,再到“春风花香斗新妆”“飞阁流丹古建”和儒家五常印章、曲阜孔庙立体书,文创产品虽说形态各异,却都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独特融合。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离不开推陈出新的技术应用。在孔子博物馆,模仿微信界面设计的“夫子答问”互动游戏好玩有趣。在大触控屏上,轻触对话框中的内容,点击发送给孔夫子,便能“穿越时空”与孔夫子对话,聆听他的答案。
  点击触控屏幕,游客可以“玩转”明代衍圣公的朝服、公服、常服、吉服和日常家居穿着的便服;戴上耳机,倾听祭祀孔子时各种乐器的声音,沉浸式体验传统音乐的魅力。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在济宁,一批守正创新的“样本”正脱颖而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台中央一幅长卷徐徐展开,来自汉代的《孔子见老子》拓片缓缓展示在世界面前。这张拓片的原石如今安静地伫立在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西安碑林、敦煌莫高窟等同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武氏祠。
  日前,四集大型纪录片《武梁祠》在山东卫视火热播出。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娓娓“讲述”着汉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活,向世人展示汉朝气象、华夏文明。
  作为尼山片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入目皆经典,步步皆风雅”的鲁源新村、“长峰独峭立,落霞映龙湖”的东仲都村、“乡儒发源地、在野则美俗”的北东野村均成了深受海内外游客和网红喜爱的“打卡地”,唤起世人无尽的乡愁和文化记忆。
  “在我看来,让文化‘两创’表达契合时代发展、切合人民需求、符合城市底蕴,这是济宁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物风情重获新生的秘诀。”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旅游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孙丽说,文化自信是打开今人与古人“心心相印”的钥匙,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价值深入浅出地“巧妙”呈现出来,才能引发年轻人的文化情感共鸣。
以文化城
城市更有国际范

  2024年龙年春晚,谪仙人李白穿越而“来”。
  如梦似幻中,李白与会场千名观众齐诵《将进酒》,豪放洒脱、荡气回肠,激荡出中华儿女满满的文化自豪感。
  或许你不知道,李白一生走过62个春秋,其中在济宁(古任城)生活了23年,期间写下《将进酒》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徒步尼山,游览运河,登楼饮酒,赋诗会友;他与好友杜甫多次相逢,同游济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谊被后世传为佳话。
  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游览“东鲁之大郡,运河之要冲”的济宁,激动地在游记里写道:“这是一个雄伟美丽的大城,河中的船舶往来如织、数量之多,令人不敢相信……”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运河文化的集聚兴盛地,济宁曾创造出文化和商业的耀眼辉煌,亦是联通南北中外、沟通民心民意的重要舞台。
  彼时,大运河济宁段沿岸茶楼、酒肆、勾栏林立,南来北往的商贾、家眷、随从云集游玩,灯红酒绿、彻夜笙歌。文人墨客、四方商贾甚至国际友人到济宁生活、求学、旅游、经商,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交融次第开花。
  可以说,从古至今,济宁都是文化圈、旅游圈里的“网红”打卡地。在众多“异乡客”们的眼中,交通便利、开放包容的济宁或许是他们最适宜的“第二故乡”。
  独特的文化气质、丰富的文旅资源,不仅留住了游客的脚步,也日益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中韩儒学对话会、中韩国际学术大会、“孔子的世界”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中华礼乐与东亚文明”高端儒学会议……济宁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活动持续不断,一系列高规格盛会纷纷落地,“国际朋友圈”自然也越来越大,国际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城市)已扩展至43个。
  一流的文化不仅需要挖掘创新,还需要一流的传播传承。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总台等中央级媒体持续关注报道济宁文化“两创”成绩成效;环球网、中国日报社、国际在线等中央主流外宣媒体通过国际传播项目,持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孔子故事。
  2023年7月2日,“文化济宁”高铁列车从济宁北站首发,直达北京南站。2023年12月28日,济宁大安机场顺利转场开航,成为鲁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济宁对外开放新窗口。
  作为京沪廊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济宁区位优势明显。有了文化高铁、大安机场双重加持,济宁迈向全国一流文化名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
  自信自新,昂首阔步,济宁携诗书礼乐,掬悠悠文脉,正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记者 张夫稳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太白晚眺,南池荷净……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运河文化的集聚兴盛地,济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传承、弦歌不绝。
  济宁牢记嘱托,深入践行文化“两创”,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探索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孕育出自信从容、大气儒雅的城市气质,并为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与澎湃动能。
  曲阜“三孔景区”《大哉孔子》裸眼3D光影秀让游客流连忘返。
编辑:刘凯平 组版:曾彦红 校对:孔媛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