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飞来一群鸟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它们到底是什么来历?

被人误会千百年 大鸨其实是国宝

齐鲁晚报     2024年03月16日
  成群的大鸨来到滨州。 李福友 摄
  大鸨是一种美丽的鸟,且能飞善跑。 李福友 摄
  2月22日,滨州市野生动物调查团队在沾化区进行野外监测时,惊喜地发现了国家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大鸨,经过详细观察和统计,确认这一种群共有36只。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广泛关注。也有人表示疑惑,“鸨”这个字怎么这么眼熟呢?这种叫“大鸨”的鸟和我们熟知的“老鸨”又是什么关系?没错,“大鸨”和“老鸨”确实有着密切关系,而之所以扯上关系,竟是源于千百年来人们由于无知而产生的误会。那么,误会是如何产生的?大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鸟?它们为何会出现在滨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记者 赵旭 王梦媛

误会源于人类的无知
  大鸨的名字来自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鸟,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数量总是七十只,形成一个小家族,于是人们就把它的集群个数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一个“七十”字样,就构成了“鸨”。
  而在古代中国,青楼的管理者被称作“老鸨”,这个称呼实际上正是因为大鸨这种鸟。
  大鸨为什么会和特殊职业者产生关系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大鸨是一种“淫鸟”。
  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国语》一书。在这部书中,描述了鸨是一种只有雌性没有雄性的鸟类,繁殖需要和其它鸟类进行交配,因此被称为“渣鸟”。
  对大鸨有这种认识的并不仅仅是普通人,还一些我们很有学问的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明代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传世之作《本草纲目》中,曾经提到鸨鸟的性别特征为“纯雌无雄,与他鸟合”,因此人们逐渐将鸨鸟视为可以与任何鸟类繁衍的“百鸟之妻”,那不就是“人尽可夫”的意思嘛。
  正式把“老鸨”与“大鸨”扯在一起的记载见于明朝人宋权《丹丘先生论曲》一书。宋权在书中说:“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说它是像大雁而又比雁大的鸟儿,羽毛呈虎纹状,且无后趾。最重要的是,这种鸟很不正经,只要有鸟儿,管它是不是同类,它就会跑去私会、滥交。
  到了清代,多隆所在著作《毛诗多识》中又说:“鸨鸟淫性,则为人所同贱也。或云此鸟纯雌无雄,有他鸟映日而飞,则鸨低飞,下承其影即孕,俗因呼为百鸟妻,呼娼女之母曰鸨,义亦取此。”把大鸨称为“百鸟妻”,这样就彻底把大鸨和老鸨绑定了。
  那么,大鸨真的像古人说的那么不堪,是种“淫鸟”吗?当然不是,一切都源于因无知而产生的误会。
  大鸨真的只有雌鸟没有雄鸟,因而只能做“百鸟妻”吗?稍有点现代科学知识就知道这绝无可能。
  实际上,左丘明和李时珍都错误地理解了鸨鸟。只是由于鸨鸟雌性和雄性的外貌和体形差别较大,才造成了这样的误解。
  据专家介绍,大鸨雄鸟的体长接近1米,两翅张开以后可达2米以上,重量在10千克以上。下颚两侧长有细长且突出的白色羽毛,就像是胡须一般,所以俗称为“羊须鸨”。而雌鸟没有这样的须状物,俗称“石鸨”,其体形只及雄鸟的一半左右,二者相差十分悬殊,是世界上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正因为雌雄之间的巨大差异,让古人以为这是两种鸟,大鸨找不到同类不得不找其余鸟类繁衍,这便与“人尽可夫”联系到了一起,实在是冤枉!
  人类因自己的无知而让大鸨背了千载恶名,难道不该排着队道歉吗?
既能飞又善跑的哑巴
  为大鸨正名之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真实的大鸨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据专家介绍,鸨类在全世界共有23种,分布在欧、亚、非、澳四大洲。我国有3种,即小鸨、波斑鸨和大鸨。大鸨是一种鸨形目、鸨科、鸨属的大中型或者大型的陆栖鸟类,是典型的草原鸟,最大的站立的高度要超过一米,体重在十千克左右。身体比较粗壮,头平扁,颈部长。
  大鸨非常善于奔跑,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鸟类中善于奔跑的并不多,而大鸨因体型大,善于奔跑,所以像缩小版的鸵鸟一样。它们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腕关节向下,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想吓退来犯者,不让来犯者靠近。如果敌害十分强大,就立即起飞,使之难于接近。由于体重较大,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在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既能飞,又善跑,堪称大鸨两项绝艺。大鸨在草原上能以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急驰,就连快马也很难追得上它。
  一般来说,是鸟就会叫,然而从来没有人听到过大鸨的叫声。它总是默默无声地飞来跑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不是不想鸣叫,而是因为鸨鸟的鸣声器官已经退化了,根本不可能再发出声音来,有人说它是哑巴,确实如此。
  大鸨不会叫,那如何向异性表达爱慕之情呢?它们除了会用眼神暗送秋波,还有独特的求偶方式。
  大鸨每年4月中旬开始繁殖,雄鸟在求偶炫耀时,首先双腿微屈,伸直颈部,嘴水平向前,身体与地面保持平行,尾羽向上抬起,并有向背部折叠的趋势,从而露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表示发情。一般雄鸟露出的白色羽毛越多、越白,就越受雌鸟的青睐,在争夺配偶的竞争中也就越占有优势。雄鸟的求偶舞蹈,喉部因急速不断的吐咽动作和呼气而膨胀成悬垂的气囊,颈下裸露的皮肤变为蓝灰色,被竖起的颈下须状羽分为左、右两条。然后将头向后仰缩向背部,颈下须状羽竖起直至眼下,尾羽向背上平展呈扇状,几乎触及头部,双翅向体后下方伸展,腕关节几乎拖至地面,大而白的覆羽向上旋转而呈扇状。同时双脚有力地走动,并围着雌鸟开始转圈,一直持续十几秒至几分钟。这时候,被雄鸟吸引的雌鸟就会积极地用嘴啄雄鸟身上的白色羽毛,尤其是肛门处的白色羽毛,雄鸟则更大限度地翻转其身体,尽情地舞蹈。雌鸟也兴奋地蹲下又站起,头颈快速地上下伸缩,表现出与雄鸟共舞的愿望,或者转身逃掉,以引诱雄鸟前来追赶。当雄鸟追上雌鸟后,就倒转腕关节于雌鸟的背上,引导其下蹲,使雌鸟趴在地上,然后雄鸟从侧面跨到雌鸟的背上,将双翅完全展开,以保持身体平衡,并反复用嘴啄扯雌鸟头上的羽毛,使雌鸟在其身下站起,并抬起尾部接受交配。
  大鸨在求偶过程中表现得相当夸张和引人注目,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被形容为“搔首弄姿”。其实,动物求偶时以夸张的方式来吸引异性关注并非大鸨的专利,而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孔雀开屏”被作为一种美丽的象征,而憨厚老实的鸨鸟,却被人叫做“淫鸟”,千百年来一直默默承受这一不公的“哑巴亏”。
大鸨为何来滨州
  据了解,大鸨曾经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鸨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目前已经成为濒危物种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国已不到两千只,在世界上的数量也很少,因此也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如此珍稀的鸟类为何会来到滨州呢?
  据专家介绍,每年繁殖期过后,大鸨会沿着黄河迁徙。通常鸟类主要栖息活动除了避寒之外,取食条件也尤为重要。黄河两岸比如东营、德州、潍坊、济南和滨州这一带的食物资源比较丰富,而且鸟类行为和人类行为差不多,都喜欢在自己认为舒适的地点转转看看,并在此停留一段时间。
  2022年,滨州的土地上最早发现了这位稀有的客人——大鸨。这种神秘而美丽的鸟类,在滨州的怀抱中安然栖息,仿佛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22年至今,滨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作人员和许多爱鸟人士,在滨州沾化区就发现过几十只大鸨。通常在每年2月份,大鸨都过来栖息安巢。大鸨的到来,也为滨州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生机。它的出现,不仅展示了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也彰显了滨州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视。
  据介绍,我国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需要重点保护的动物中,山东有6种,大鸨就属于其中之一。由于山东地形地貌原始森林和山区比较少,重点的物种主要集中在鸟类。滨州市在前两年开始进行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目的是摸清滨州市家底。经排查发现,滨州数量多、种群稳定,在这里越冬的只有大鸨。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滨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这些举措不仅为大鸨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也为其他珍稀鸟类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大鸨与滨州的相遇,不仅是一次偶然的邂逅,更是一次生态与文化的交融。
  大鸨作为一种被误解了千年的物种,其真实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一直被误解和曲解。现在,是时候为它们“昭雪”,还原它们的真实面貌了。作为一种独特的鸟类,大鸨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特点。它们的行为习性,如求偶行为、繁殖方式等,都是它们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我们应该摒弃过去的偏见和误解,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它们,了解它们。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去了解大鸨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以及面临的威胁,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它们。这不仅是对大鸨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身生态责任的要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