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

党建引领聚民心 文明实践润心田

齐鲁晚报     2024年03月21日
  通讯员 王静

  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擎作用,积极推进党建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工作模式,以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聚焦群众需求,广泛开展志愿活动,逐步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化、项目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党建引领下迸发出强大合力。
  党建+阵地建设
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基础

  有阵地才有根基。街道秉承“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所长、各村党组织书记任站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严格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队伍、有项目、有制度、有展示的“六有”建设标准,完善配套设施,整合党员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等各类公共资源场地,以“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成功打造一批集宣教、便民、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为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开展搭建起了良好平台。
  “1948年7月,济北县民主政府迁驻到二十里铺村,1951年时,更名为济宁县……”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街道文化志愿服务队队长张燕正在民俗历史展馆内向来参观的群众介绍街道历史。
  街道紧扣“15分钟志愿服务圈”,升级打造了一个3000余平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设志愿服务站,配有药品、口罩、热水、雨伞、便利贴等物品,还秉着“阵地共享”和“一室多用”的原则,搭建“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平台,整合资源,不断完善设备,逐步形成设有图书室、志愿者活动室、棋牌室、舞蹈室、民俗历史展览等功能的文明实践阵地,优化了办公格局,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功能联动互补,真正做到群众文化生活有去处、志愿服务有场所。
  辖区38个行政村都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真正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全覆盖,让文明实践“小阵地”扎根到服务群众最前沿,进一步打通了凝聚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努力满足了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凝聚起矢志前行的文明力量。
党建+队伍建设
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力

  “我是一名志愿者,更是一名老党员,平时我都带头参加村里的志愿活动,能够为建设文明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光荣。以后也会继续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共同把我们的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后屯村党员高宪福自豪地说。高宪福和村里的退休返乡人员、“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代表等组建了后屯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队,针对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文明家庭等内容,深入群众进行宣讲,帮助群众学懂弄通相关政策,密切干部群众关系的“连心桥”。
  在二十里铺街道,像高宪福这样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并不少见,不少村都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共同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做志愿服务的先行者、示范者,也展示了新时代党员风采。
  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启波为所长、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组织架构体系醒目在前,实践所设有文化文艺工作者、医护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等为成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6支,38个行政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各设有3个志愿服务队,累计招募志愿者近3600余人,志愿服务队队长每周都会在“志愿山东”线上平台发起活动,志愿者们线上打卡、线下参与志愿服务,广泛参与扶贫帮困、移风易俗、环境整治、文化文艺等工作,2023年度街道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500余场次,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8万余人次。同时,街道坚持把文明实践阵地建在群众身边、把活动融入群众生活、把工作做进群众心里,加大资源下沉,一大批文明实践活动的陆续开展,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起到寓教于乐,凝聚共识的力量,并由此衍生了“山东落子+理论宣讲”“雏鹰课堂”“童心同伴 情暖廿街”“信用365”等深入人心的特色品牌。
  寒暑假期间,于河新村采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学生志愿者+文明校园+爱心企业”的形式,以积极、生动、有趣的活动为载体,连续三年开办“雏鹰课堂”,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和拥护,不少家长特别是在外务工的家长表示,在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雏鹰课堂”,有大学生志愿者和学校老师辅导,令人放心、让人满意,这样既能让孩子们学到很多知识又锻炼了身体,度过一个快乐、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党建+机制建设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

  让有德者有“厚得”,让奉献者有“福”至。去年以来,街道积极健全和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文明实践领导和工作体制机制、激励嘉许等制度。多次召开街道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深化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通过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赋能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助推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助力社会向善向好。
  在郗庄村的“信用超市”,货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物品上标注着分值。12分可兑换毛巾、14分可兑换雕牌洗衣粉、28分可兑换洗衣液、68分可兑换电饭煲……村民凭志愿服务积分卡兑换相应的日常生活用品。
  为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街道探索积分超市模式,鼓励各村从村级集体收入每年列支信用激励资金,接受爱心企业、人士的信用捐款、捐赠,设立本村志愿服务激励资金,以“志愿服务+信用积分”的形式,将志愿服务时长转化成积分。积分兑换超市设在村内,群众可直接用积分兑换,更好地推动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工作生活。2023年度街道开展了107次优秀志愿表彰,表彰个人6300多人次,累计发放价值30多万元的奖励资金,让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实惠”。
  文明实践质效如何,成效评价是主要参考标准。街道坚持把文明实践与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合推进,形成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党员冬训、基层宣讲、“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资源,因时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聚合型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全面提质、实践活动更富内涵、运行机制常态长效。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在党建引领下,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党工委办事处中心工作,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用“志愿红”引领带动党员干部、热心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助老帮困等志愿服务中,服务群众所思所盼,教育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向好,促进文明意识入脑入心,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充满了生机活力。
  街道志愿者在文化广场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为辖区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信用超市”激发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