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吃穿比学习,这个村耕读传家

曲阜息陬有个“博士村”,每10人就有一名大学生

齐鲁晚报     2024年03月29日
  记者 易雪 孔媛媛 通讯员 孔雅玮

  曲阜市息陬镇店子村,名字听起来普通,但方圆百里都知道这是一个“博士村”,全村1530人,共走出153名大学生,每10人中就有一名大学生,其中博士生20名、硕士生36人,其中不乏考入北大、清华、南开、中科院等顶尖院校的高材生。
  比学赶超
家家户户较劲教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走进位于孔子作春秋处,曲阜高铁新城区孔子大道旁的店子村,一块醒目的“博士村”牌映入眼帘,仿佛向人们展示着这个村子的独特魅力。
  走进在读博士邢玉鹏的家中,记者看到屋内干净整洁,墙上挂着格外醒目的“不忘初心”4个大字。“玉鹏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后来保研到东北大学,目前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在读博士,获得过国家奖学金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说起孩子的成绩,邢玉鹏的父亲邢作峰脸上写满了骄傲。
  “村里同龄的孩子很多,成绩高低很容易比较,因此学习竞争的氛围很浓厚。”邢玉鹏坦言,这些年来,村里出了很多博士,都是从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才虽然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努力,但圣城故里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从大环境上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精神基础。
  像邢玉鹏一样的孩子,在店子村家家户户都有。有的一家两个孩子、三个孩子都考上大学,甚至一家有博士、有硕士,涌现出各行各业的精英。“学习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改变了村子的命运。”在村党支部书记邢海港看来,正因为这种“比学赶超”的氛围,一家影响两家,两家影响三家,身边的榜样变成了无声的宣传。
  “村里一旦考出个大学生,假期就帮助邻居的弟弟、妹妹学习,传授学习技巧,俺家玉鹏就有两个学弟在他的帮助下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跟村里很多村民一样,邢玉鹏的父亲邢作峰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都对上学念书都有一种执念。让孩子跟着邻里邻居的大学生学,弟弟跟着哥哥学,妹妹跟着姐姐学,让孩子在身边的榜样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也是“博士村”的“秘诀”。
耕读传家
尚学进取蔚然成风

  也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教育”二字成为了店子村村民们饭后茶余后最热衷的话题。时常在大街小巷里听到村民们的闲谈。“我们家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沟通氛围,孩子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告诉孩子不能‘死’读书,要掌握学习方法”“我们更鼓励孩子要学会自主学习,平衡生活”……
  “我们村里有三多,老师多、大学生多、博士硕士多。而这也是村里人重视读书,营造出好学向上、积极进取浓厚氛围的缘故。”邢海港解释,自从恢复高考以来,村里共走出153名大学生,每10人中就有一名大学生,其中博士生20名、硕士生36人,北大、清华、南开、中科院等全国顶尖院校都有店子村学子的风采。
  小小的村庄如今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除了尚学进取的精神蔚然成风,背后还有什么?
  “为了激励尚学进取的精神,助力青年成长成才,我们每年在暑期时间会召开表彰大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新入学的大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邢海港介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里借助老党员、老教师等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知识积累和人生智慧,通过座谈会、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向青少年学子传授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教授他们好的经验做法、学习技巧和考取名校方法。
  “下一步,我们还将为考上博士的优秀学子家庭,悬挂家风家训牌匾和博士之家牌匾。同时,将在村委文化广场打造文化长廊和博士风采墙,集中展示全村走出的博士、硕士,让好学之风传播得更远。”邢海港说。
倡树家风
诗礼家教行久致远

  店子村之所以成为远近为名的“博士村”,也源于该村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凸显出曲阜这座儒家文化起源地的重要性。
  “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子在两千多年前与孔子产生的交集。原来,春秋时期,孔子因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带着失望踏上西行的旅途,然而,当他来到黄河边,听闻窦鸣犊和舜华被杀的消息,心中充满了哀伤。他便回陬乡(今息陬),用一首《陬操》来表达对两位忠臣的哀悼。于是,孔子便在此传授道德、礼仪和儒家思想。”邢海港解释说,明朝初年,张家从山西迁至此地,在南北大道旁开设旅店。商旅络绎不绝,村落逐渐繁荣。王、陶、邢等家族纷纷效仿,村庄因而得名“店子”。
  “光绪年间,村里有位老学究叫齐幹宇,他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一棚有一半取得功名,因此有了‘齐半棚’的绰号。他的学生们在齐家林靠南部立了一块功德碑,在曲阜市仅有两块,《曲阜县志》上有明确记载。”说起店子村的历史,邢海港滔滔不绝……便打开了话匣子。
  实际上,店子村变身“博士村”,让“比学赶超”的氛围浓厚也只是曲阜市立足家庭主阵地,依托儒家文化的独特优势,守正创新、以文化人,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融合发展的缩影。
  推广“立家训育家风”项目、讲好圣城最美家风故事、建立家风传承志愿服务队、为先进家庭设计制作“诗礼传家”家风故事墙……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曲阜市探索创新出多种方式,深挖家风文化内涵,用好用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家风传承载体,讲好优秀家风故事,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博士村”的招牌格外惹眼。
  扫码看视频
  村里的博士爸爸展示孩子获得的荣誉。
和谐善治,文化“浸润”人心暖 曲阜鲁城街道文化聚“邻”心,社区治理更温馨
  本报济宁3月28日讯(记者 易雪 通讯员 韩歌 郑秀岭)“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近日,在一场文化惠民演出中,曲阜市鲁城街道阙里社区的小礼堂蒲公英合唱团的成员们神采奕奕、饱含情感的演唱着着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蒲公英合唱团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以歌会友,以乐聚心”的宗旨,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在社区小礼堂排练、表演,吸引了众多热爱音乐的社区居民观看节目,甚至加入合唱团。合唱团成员中有退休的老教师,有忙碌的上班族,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行业虽不同,却因音乐成就奇妙的缘分,紧密地将合唱团成员联系在一起,用他们的歌声为社区居民们编织出温暖时光,用音乐传递爱与希望。
  合唱团负责人张正光表示,蒲公英合唱团发展到今天,真的很有成就感。我们积极组织合唱团在社区“村晚”上表演、在公益活动中献唱,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作为队长倍感骄傲。合唱团成员们不断提升歌唱方面的技能,既陶冶了情操,又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每周充实的活动与课程营造了更加和谐的社区氛围,为成员们、居民们的幸福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多年来,曲阜市鲁城街道各个社区内崛起了许多像阙里社区蒲公英合唱团、南池社区健身团这样活跃着的文体团队,他们一步一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积极举办合唱、体操、广场舞、太极拳、徒步等社团文化活动的同时,还以各种方式参与着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这些社团从一开始的“自娱自乐”状态转变为积极“为社区服务”的状态,在国庆节、春节等节假日发挥自生动力,在“三孔”景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形成了社区团体间、成员间互帮互助,社区居民、来曲游客互动友好的社会氛围,真正实现了以文化浸润社区,进一步形成了文化成果“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善治局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