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文旅“优等生”的下一步

齐鲁晚报     2024年03月29日
  单从文旅产业角度而言,博山绝对是淄博的“优等生”。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博山红叶柿岩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就达到120万人次,总营收接近8000万元;2023年4月底才正式营业的颜神古镇,全年接待游客五十余万人次,营收1300余万元;地处博山沂源边界的三水  源旅游度假区也小有突破,营收达到1000万元,且二销占比58%……
  将这样的数据放到整个淄博文旅产业中对比,博山的这份答卷分量颇重。
  3月26日上午,博山官方召开2024旅游发展大会。这是当地连续两年高规格召开文旅大会,也是目前为止淄博唯一一个区县层面的文旅大会。
  连续两年召开文旅大会,博山向外界传递了怎样的产业发展信号?

  会前
  博山的信号,在大会的前一晚就已释放。
  3月25日晚间,在被称为淄博“工业遗存旅游代表作”的颜神古镇里,博山官方与15名智库专家召开了一场座谈会。
  与15名专家座谈的,是博山区委书记路德芝与区委副书记、区长朱玉友率领的庞大官方团队,以及博山景区产业联盟、餐饮产业联盟、住宿产业联盟的主要负责人。
  座谈会伊始,博山区文旅局局长孙雪红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博山的文旅整体工作,随后,话筒便交到了路德芝手中。“我们就是来寻找‘药方’的,请各位专家畅所欲言。”路德芝甚至建议专家们省去一切夸赞,直奔主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柳泉录发现,品牌打造,是发言专家们集中提到的观点。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山东省决策咨询委员会首批专家陈国忠最先点出了博山在打造品牌方面的问题:品牌定位不明晰,品牌内容过于分散。
  “如何能像好客山东一样,让大家一句话记住博山;此外,涉及品牌内容的文旅资源过于分散,散点传播必然弱化品牌力度。”陈国忠建议,要将博山的文旅品牌“串珠成链”,强调主品牌引领,带动链条品牌的发展,形成以红叶柿岩为“珍珠”的乡村旅游链条,以岜山为“珍珠”的康养旅游链条,以颜神古镇为“珍珠”的工业旅游链条等。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孙凤芝认为,相比创造品牌,博山的当务之急是梳理可塑造品牌的资源。“博山有多少陶琉企业、有多少工坊,有多少非遗大师、美食大师,首先要把自己的家底摸清楚,然后将资源分层,从中梳理出可包装为母品牌、衍生品牌、城市品牌等一系列品牌体系。”她说。
  此外,种种观点还指向了博山旅游“目的地”的打造上:凭借淄博烧烤流量,去年博山虽然吸引了很多游客,但他们中绝大部分仅将博山作为旅游中转站,而非目的地。
  孙凤芝认为,博山的城市服务体系要打好地基,建立游客的城市共享空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做好游客的引导与服务。此外,要加强人才培养,促进能人回流,加强当地人员从基础服务到中高层管理的培养,这是博山文旅细水长流的重要一步。
  中国旅游车船协会自驾游与房车露营分会副会长谢英民,则将观点放在了旅游场景化的打造上。
  “文旅的打法在变,城市万事万物都能成为打卡旅游的向往。”谢英民认为,要认真梳理博山可视可品可传播的系列文旅场景,叠加强化,创造更大的流量……
  发言代表层层深入解析,全程没有套话,座谈会从19点一直开到了22点30分才结束,全程共3个半小时,超出原定时间1个半小时。
  “十分解渴。”路德芝表示,座谈会为未来博山文旅的走向,开拓了更多思路。
会中
  直击问题和建议的座谈会,为次日的高规格旅发大会开了一个好头。
  3月26日上午9点,2024博山区旅游发展大会的各项议程在红叶柿岩酒店渐次展开。
  与首次不同的是,今年大会的名称由“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变为“旅游发展大会”。从大会议程的设置看,2023年的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更侧重于推介,会上博山6个镇办一把手化身“推介员”,现场向投资方及旅行社介绍各自辖区的旅游资源与产品。
  而今年的大会则分为表彰发布以及继往开来两大部分。其中,博山区文旅产业发展专家智库成立以及签约合作项目成为大会的“重头戏”。
  大会既有官方的政策发布,又有学者和市场实践者的发言,文旅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发声,向外界传递了颇多信息。
  记者特别注意到,路德芝在大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2023年,博山全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和30%。
  透过上述数据,路德芝表示,旅游业带动性强,且开放度、涉及面广,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集合效应。
  记者发现,大会还发布了《博山区2024年文旅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方案》和《博山区2024年文旅行业管理服务大提升行动方案》两个文件,现场签约12个文旅项目,并正式成立了由15位全国文旅行业权威专家组成的“博山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智库”。
  十数条“硬核措施”政策指向明确,为文旅发展提供官方背书;签约项目涵盖酒店民宿、文旅康养、人文体验、景区提升、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直指文旅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智囊团”的15位专家精通文旅各类相关领域,其中不仅包括国家级艺术学院院长、省级文旅协会会长、热门景区负责人,还有来自艺术、非遗、文物、媒体、产业经济等学术界的专家学者。
  “去年,我们承接流量,快速出击抢客;今年,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淄博文旅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到底怎么走。”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宋爱香在会上表示,希望博山持续加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36.42亿元的11个市级文旅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更多精品项目、引领项目、人气项目,夯实文旅产业发展基础。
  不难看出,无论是布局产业发展的规划还是谋求突破的决心,今年博山聚焦文旅高质量发展,显然有备而来。
会后
  博山的文旅走向,在外界看来映射的是整个淄博文旅的走向。
  当前,新形势下的“工业基底”和“文旅新势”已经成为博山经济转型发展的两大支撑力。
  这期间,博山从工业历史资源入手,推动陶瓷琉璃从工业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以保护性开发古窑址、老厂房所打造的颜神古镇景区为例,让古老遗存与崭新业态共融共生,实现了“工业+旅游”融合蝶变。
  一项项行动,不仅让博山在文旅领域的知名度得以提升,也让外界开始正视这座城市除了工业产业之外的第二优势资源。
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包括博山在内的整个淄博,啃下了做文旅“最软的硬骨头”——城市的人文关怀。一年之间,全员上下齐心协力,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自发行动,淄博均向外界敞开温暖怀抱。
  然而肩挑大梁的同时,博山的突出,也最先暴露出不少累积已久的发展“隐疾”。
  首先暴露出的,便是博山文旅资源相对比较分散,文旅品牌不够突出,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高水准的住宿接待能力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在文旅界,最怕‘叫好不叫座’,坐拥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传承千百年的陶琉文化,应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曾有业内人士这样说道。
  如果说,淄博已经把最软的部分补硬了,那硬件该如何补齐,比如,资源分散的问题如何解决?
  这其中不乏有来自市场的分析和研判。
  记者曾在此前专访了山东文旅景区投资集团运营管理中心和山东红叶柿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作为顶流景区的“操盘手”,深耕多年的他在采访中提出这样一个思路:
  “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由景区和公共设施配套形成组合体,再加上一个具有样板示范引领作用的景区来向外界展示,把人集中到淄博以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将游客分散到各个景区。”
  比如,西双版纳的野象谷、傣族园等主要景区都是由一家公司统一运营,他们把游客从早到晚的旅游线路都计划好了;再比如,济宁孔子文旅集团将三孔、微山湖、梁山等14家景区全部整合到了一起。
  而淄博的景区则是各自为战,难以实现协调发展。
  问题就摆在那里,博山能否发挥现在三个与文旅产业相关的产业联盟优势,以最适合的资源要素为起点,率先在本区内推动组成一个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市场互融的区域旅游合作生态圈,进而让游客来到博山、玩在博山、留宿博山,并以此为更大范围的淄博文旅资源市场化整合探路,这成为今年博山旅游发展大会之后的一大关注点。
  这道留给淄博文旅上下的新考题该如何作答,一切还要看官方与业界的实际行动。
记者 赵原雪 张晓光 张文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