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铁壶传少年

齐鲁晚报     2024年03月30日
  由戚祖豪设计的两款获奖铁壶。
  每到一处博物馆,戚祖豪看到好的传统文化元素都临摹下来,积累资料。
  一把铁壶的设计需要大量设计元素的积累。
  设计制作中,戚平川会给儿子一些具体指导。
  学习累了,戚祖豪就到工作室和泥巴放松。
  戚祖豪已开始学习錾刻技艺。
  文/图/视频 记者 戴伟 张中通讯员 闫盛霆 郗文娇

  淄博市淄川区龙泉路旁的一处制作间里,不时传出叮当叮当的敲打声,寻着声音走进房间,一个少年正用锤头錾刻着一把铁壶。他略显稚嫩的眼神中透出自信,錾头在他手中不断调整着角度,设计思路也逐渐展现出来。他就是淄博市新元中学初三学生戚祖豪。
  戚祖豪2008年12月出生,他与同龄的男孩子一样喜欢动手制作,骑车野游。
  说起戚祖豪,母亲刘凤自然有不一样的了解。她说,也许孩子出生于铁壶制作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铁壶有了特殊的感情和理解。从1岁时的画蛋开始,到用画笔描绘山水、风景,以此表达心里所想,小祖豪比不少同龄孩子多了些沉静。
  小祖豪10岁时自己设计出一把铁壶。当然,那时候他对壶嘴、壶钮和提手的准确安排还不甚明白。但作为龙泉铁壶第三代传承人的父亲戚平川、母亲刘凤对此已很是惊讶。
  渐渐地戚平川发现儿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课余校外,总喜欢去各处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地参观。
  戚平川说,2023年4月的一个周六晚饭时,他接到了一位某部门领导的电话,催问“铁壶+齐文化”创作的进展如何?他与妻子商量构思,始终没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在一旁吃饭的戚祖豪却悄悄动起了心思。他利用一晚上时间,以齐瓦当为基础设计出铁壶“福禄千秋”,“第二天早晨,他把自己的设计图交给我看时,我们被他的创意惊到了,也许这正是我们想而未得的构思。”戚平川说。孩子解释了他的设计构思:整个铁壶以半圆瓦当为型,取瓦当中原拓“千秋”二字和图饰置于壶体一面,喻意“福禄千秋”。另一面则雕以手书“不求其全得千秋”,让人领悟“凡事,全则半,半则全”这个人生哲理。
  在父母帮助下,这把壶很快就制作出来,并在5月举行的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上,一举夺得“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2023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两项大奖,成为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两个奖项者。
  戚祖豪说,虽然他酷爱铁壶的设计,但现在即将中考,还是得暂时放下,专心读书。父亲戚平川从他对铁壶设计中关于内容、文化理念等诸元素相结合表现出的独到构想,看到传承的希望,决心以后要将制壶的各项传统工艺交给儿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