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动物园,也可以影响社会

齐鲁晚报     2024年04月15日
  □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过去的这个清明假期,南京红山动物园火了。统计数据显示,其日均客流量已堪比上海迪士尼,园方不得不紧急限流,把人数控制在日均8万和瞬时4万。
  一座地方的动物园,缘何能成“顶流”?
  许多外地人第一次听说红山动物园,源于一则讣告。2022年,一只马来熊“老马”离世,红山动物园挂出手写的讣告,追忆了老马在动物园多年的时光,犹如怀念一个老朋友,字字句句令人动容。很多网友共情于这里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也惊讶于一只动物也被如此温情对待。
  伴随着感动与质疑,一些博主、媒体走进红山,发掘出更多的“不一样”:2011年,这里成为国内首个取消动物表演的动物园,且不再允许投喂;在园中,每一只动物都有自己的名字,科普板上,有动物的个人证件照、入园年龄、性格差异、成长动态,甚至讣告;为了模拟动物野外自然环境,这里“人走的路并不宽阔,但是动物的生存环境空间相当广阔”,以此让动物们去爬树,去游泳,自己采摘新鲜的树叶;在这里,人们能看到打架断了嘴的丹顶鹤被安上假喙,狼埋伏在水边等着野喜鹊喝水时捕食,“断档”多年的鹤鸵因环境改善重新开始繁殖……而胆小的动物,居所都有遮蔽物,有“不出来见人的权利”。
  “许久前就去过,当时虽然硬件条件不是最好,但能感觉出来动物都很精神、很快乐”一位网友如此回忆道。
  没有独特的动物品类资源,但如今人们蜂拥着、不远万里去看一座动物园,大概是因为想看动物“最好、最舒展”的样子,和对待动物该有的“人的样子”。最大限度的平等、尊重、和谐共生,而不是只有圈养、俯视、逗弄。在现代社会,动物园有“保护、科研、教育”的定位,红山动物园对待动物的态度,更深化、完善了这些角色。
  随着红山动物园的爆火,这“人性化”的流量密码也有了更多流量外的意义。在遗弃频发、虐待动物案时常被曝出的当下,一所地方动物园,也可以影响更多人,在这种和谐与舒展中,更加正确地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认知文明社会该给予动物的尊重、关爱,而非漠视,甚至虐待杀戮。多年前,园长沈志军曾说过:“动物园不是花钱看动物的地方,而是学会看待动物的地方”——这样的动物园理念,还值得被推广得更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