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已有牡丹治疗“血瘀病”处方

齐鲁晚报     2024年04月18日
  李潇 周千清 孙安琪 菏泽报道

  在菏泽,到处都能巧遇爱花惜花的民间“秋翁”,当地懂牡丹的人多,能如数家珍地介绍牡丹的起源、习性、种植历史和价值的人也不在少数。2011年,牡丹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与牡丹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其中包括了人物传说、地名传说、品种传说和风俗传说等,保护单位定在菏泽市牡丹区文化馆。
  相对而言,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的专家更在意牡丹的开发价值,中心负责人陶福占说,牡丹可不仅仅是好看,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人们最早对牡丹的认识,正是其药用价值。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柏树乡发现的东汉早期医简中,已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医学经典《神农本草经》称:“牡丹味苦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这样解释牡丹的:“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李时珍还对牡丹及其别名作了相应的阐释:“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宋代郑樵《通志》记载:“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其中的安期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二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然牡丹亦有木芍药之名,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
  今天,菏泽牡丹同样拥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北京景山公园、圆明园、奥林匹克公园等地都种植了来自菏泽的牡丹。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2400余盆菏泽牡丹绽放天安门广场;2019年4月“国色天香-紫禁城里赏牡丹”菏泽牡丹主题展在故宫举行,1.5万盆牡丹、2.6万枝鲜切花及牡丹衍生品、牡丹文创产品与海内外游客见面;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菏泽反季节催花牡丹亮相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