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附记

齐鲁晚报     2024年05月01日
  作为曾经参加1976年冬季开始的峡山水库保安全工程中的一员,虽然参与时间很短,所做工作有限,但也从微小的角度见证了峡山水库的建设过程。
  1976年冬天,我家住在一个叫西树的村子,离峡山水库拦水坝有2公里多。从老家到峡山水库驻地有30多公里的路程,来去没有交通工具,得走大半天的时间。还有一条比较捷径的线路就是乘坐火车,老家的村头有一个小火车站叫王松,每天有一到两趟客车停站,给我们提供了极大方便。
  公社的指挥部也设在西树村,我们住在一户人家的东厢房,没有炕,席地铺了一些玉米秸秆,再把自己带去的褥子铺上,不仅硬邦邦的,还高低不平。好在这段时间不算长,很快春节就到了,我们背着铺盖卷去岞山火车站挤上一趟慢车,回家过年去了。
  过完年就是1977年春天,我家再次被派往峡山水库保安全工程出伕,这次住的是离工地更近一些的废弃建筑。
  两次出伕,虽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吃,基本以地瓜、玉米面为主,住,要么借住民房,要么住在野外的临时工棚和废弃建筑物里。再一个就是原始的劳动工具极大耗费体力,虽然经过了技术革新,改造了部分劳动工具,但毕竟数量有限。
  随着1976年冬季保安全工程上马,数万民工来到工地,工具短缺,主要靠民工自带。峡山水库是二十万民工历时三十多年用小车推出来的,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工地上那种火热的干活场面,生龙活虎的劳动劲头,至今都忘不了。
  2024年4月2日,我再次来到峡山水库,四十多年过去,记忆中的样子已经全无踪影。如今峡山水库碧波荡漾,一眼望不到边,这是我当年在此出伕时怎么也想不到的。西树村在前几年的道路拓宽工程中拆迁了,让我有些失落。
  听一位当地人说,村民被安置在了离库区不远的新建楼房上,生活条件得以明显改善。想到那时村中的景象和我们住过的老房子,现在的安居乐业或许是对西树人当年奉献精神的最好回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