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爱上“第二课堂”

越来越多的学生来打卡,看看书本之外的历史课有啥不一样

齐鲁晚报     2024年05月17日
  山东博物馆开展“家住蓝白间——老家印记主题研学活动”。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近年来,博物馆不断创新运营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人们旅游“打卡”的标配项目。“研学热”以及“博物馆热”的升温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喜欢上博物馆。

  文/片 见习记者 何雨晴
济南报道

与博物馆“双向奔赴”
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研学旅行结合了教育与旅行的特点,将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学生和游客可以在参观中获得知识,提高学识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近年来,山东博物馆积极发挥教育职能,依托丰富馆藏资源不断推出精品展览,设计丰富的研学项目,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开展精细化、多样化的博物馆教育,实现了公众与山东博物馆的“双向奔赴”。
  在博物馆的研学活动中,参与者通过“家住蓝白间——老家印记主题研学活动”动手制作手工蓝印花布,创造特有的冰裂纹,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魅力;在“灯方年画照前程——大运河年俗研学实践活动”中体验制作灯方年画,一起猜灯谜,感受年俗的乐趣;在“金石拓春——全型拓体验活动”中从传统的角度了解全形拓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全形拓的工具使用,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能体验全形拓的全过程,让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对于山东博物馆丰富的研学活动,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认为,“研学活动能够让观众在观看、体验、制作的过程中,把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体验者的生活。”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市民爱上“文化假期”

  当教育成为新时代博物馆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神圣职责,山东博物馆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培育人民生活新风尚。
  目前,山东博物馆通过丰富的研学活动,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刘延常向记者介绍道,研学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够让观众增加在博物馆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还能够让游客感受到从文物到非遗,从物质到非物质的结合,使看得见的文物展览和非遗传承的展现能够相得益彰。
  这个五一假期,山东博物馆的展厅中处处可见讲解员的身影,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海岱日新”“礼运东方”“齐风鲁韵”等精彩的教育活动,带领观众在山东博物馆度过一个知识丰富的“文化假期”。
  通过多次参与研学活动,山东博物馆讲解员王泽甲表示,研学和博物馆结合的模式意义重大。王泽甲认为,走进博物馆了解到的历史会更加生动直观。“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仅通过书本很难有具象的认识。而走进博物馆,通过文物则能够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脉络。当这些内容与书本上的知识相结合,会让大家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的发展。”王泽甲向记者介绍道。
  山东大学硕士李晓格是一名博物馆讲解的爱好者,平时十分喜爱看《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李晓格认为,讲解员本质上是连接文物和观众的桥梁,“博物馆的讲解员会把文物当作朋友,来参观的观众则是新朋友。讲解员的作用是把老朋友的故事说给新朋友听,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记者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23年,全省812家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超8000万人次。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我省“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接待观众380万人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