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时代精神,讲好邹鲁文化

2024年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在孟子故里举行

齐鲁晚报     2024年05月17日
  康岩 济宁报道 
通讯员 王崇印 谢以卓

  近日,由邹城市委、市政府和孟子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24年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在邹城市召开。本次座谈会主题为“弘扬邹鲁文化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自福建、浙江、湖南、安徽等地的邹鲁文化城市代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邹鲁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共商共议文化传承发展大计。
  开幕式上,邹城市政协主席秦晓东表示,举办此次座谈会,旨在搭建起邹鲁文化城市之间“文脉相通、文化相融”的交流平台,更好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邹城市将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擦亮邹鲁文化品牌。
  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指出,邹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孔孟儒学,逐渐成为文脉绵延发展的文化象征和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区域文化的传播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孟子研究院将持续加强与全国邹鲁文化城市的联系沟通,聚集研究发展合力,共同为推进新时代邹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更大贡献。
  随后,现场向各位邹鲁文化城市代表发放了《邹鲁文化城市文化旅游战略合作意向书》(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下一步合作方向和合作路径。
  研讨交流阶段,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孟子研究院原特聘院长王志民作了题为《孟子的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主旨演讲,以孟子的文化担当为主线,回顾了孟子在邹鲁文化发展过程起到的重要作用,阐述了邹鲁之风的形成、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围绕邹鲁文化渊源和传播、文化传承以及交流合作等主题,对邹鲁文化的产生、演进以及文脉传承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与座谈。
  座谈会现场。
做强李白“IP”,助推文化“两创” 北京专家齐聚任城,共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诵读中华经典 践行文化自信
  通讯员 李艳秋

  5月10日,由济宁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团委主办,人文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典耀中华 赓续文脉”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举行。
  大赛分为师生共同组、教师组和大学生组三个组别,共有来自17个学院、29支队伍参加大赛。人文与传播学院作品《密码》、音乐学院作品《诗经》获得师生共同组一等奖;教师教育学院作品《为有牺牲多壮志》获得教师组一等奖;音乐学院作品《祖国,你就是我要唱的那首歌》、初等教育学院作品《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获得大学生组一等奖。
  本次大赛以诵读经典作品的方式重温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红色文化、诗词文化等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激发了济宁学院师生对中华经典的热爱,推动了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有力举措。
深化文明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
  詹福瑞作专题辅导报告。
  汪泷 济宁报道
通讯员 李莉

  5月11日,任城区开展“任城李白文化”调研和研讨交流活动。中国出版集团原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詹福瑞,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等人参加。
  北京专家一行到“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浣笔泉、太白楼、王母阁、少陵祠、乔羽艺术馆、荣宝斋进行了实地调研。市政协副主席展鑫,区政协主席李翠玲,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陪同调研。
  随后,詹福瑞、钱志熙、管士光3位专家作了李白文化研究学术专题辅导报告。区委书记张令华,区政协主席李翠玲,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参加活动。
  在李白文化交流研讨会上,詹福瑞、钱志熙、管士光和济宁本地专家学者围绕李白文化研究及传播和推动任城区文化“两创”、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交流研讨。
  通讯员 刘敏

  近日,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二讲举行。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陈松博士以《“好恶得其正”——柏拉图之理想人格学说》为题开启讲座。
  陈松从自己的求学背景以及对古希腊哲学的特殊兴趣谈起,在说明选题机缘的基础上,从先秦儒家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对比的视野中,围绕着“何为理想人格”“为什么追求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理想人格”三个问题,讨论了柏拉图的理想人格学说。
  关于如何培养理想人格,首先,柏拉图主张从德性的教育上下功夫,尤其是通过蒙学中的音乐、诗歌、体育,来锻炼人的理性和激情,进而约束人的欲望。其次,要在怕中培养勇敢,在不怕中培养节制,最后才是刑罚。可见,柏拉图也重视礼乐教化,注重防范于未然,这与儒家的思想是相通的。
  据悉,“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是2022年4月获批的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重点任务是挖掘和阐释中华文明的内涵,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传递给世界,力争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保持充分话语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