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艺,演绎榫卯人生

36年巧手修缮,“三孔木匠”孔令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齐鲁晚报     2024年05月17日
  易雪 房体朔 济宁报道 通讯员 韩歌 王岩

  凭借“榫卯拼接缝口技术”力压群芳,斩获全国文物职业技能大赛木作一等奖;创新摸索“偷梁换柱”与“打牮拨正”等文物修缮保护技术……近日,在曲阜三孔古建从事古建筑木作营造与维修工作的孔令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文物是有生命的。”作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以孔府、孔庙、孔林为代表的曲阜“三孔”古建筑群历经千年风霜洗礼,依旧风采不减。而在这位“三孔木匠”眼中,36年间每一次进行的古建筑修缮工作,都是与文物对话的过程,都是他在文物保护修缮职业生涯中必经的一场“修行”。他通过一双巧手感受古建筑所赋予的历史,用“坚守”保留着古建筑的生命力,他缘木求艺,演绎着“榫卯人生”。
  巧手修缮
保留古建的“生命力”

  孔庙西路上,圣迹殿的屋顶正在清理瓦垄。只见孔令伟头戴安全帽、手拎自制工具箱,轻车熟路地沿着脚手架旁的台阶向上走去,接着对圣迹殿的大架木构件进行检测。
  “像大木作来说,是指木构建筑最基本的构造体系,由于构建规格多样,大部分都是预先加工制作,再运到现场组装,所有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十分牢固。而小木作主要负责室内外装修,比如落地花罩、门窗等。”看起来不善言辞的孔令伟,谈起修缮工作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木雕等技艺,则样样精通。
  “目前圣迹殿出现了漏水的情况,等瓦垄清理完后,我们就要进场,现在我们先以检测为主,寻找漏水的原因。在随后的施工过程中,再严格按照古建规制,以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原结构的要求来恢复古韵。”孔令伟解释,与其他地方的古建筑相比,“三孔”建筑遗存大多以明清两代为主,有较为严格的等级规制,独具地域特色。与民间房屋修缮不同,官式建筑因具有了阶级和权威的象征,而有着极高的制作要求和工艺水平。正因如此,“三孔”建筑的修缮对技术工艺和形制材料有着严格的要求。
  孔府西路的古建筑群、孔庙中路金声玉振坊至弘道门、孔府大门至三堂古建筑、孔府东路古建筑群、孔庙中路的奎文阁、同文门……几乎每天孔令伟都穿梭在修缮古建筑的路上,而这些古建筑的背后也都留下了他巧手修缮的痕迹。
虚心好学
历经“千锤百炼”

  “我18岁入行,可能是受家庭影响,天然就选择了这一行。”谈及与木匠结缘,孔令伟回忆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孔祥成听锛凿斧锯声的时光。“父亲也是三孔古建的木匠,有时他白天上完班,回家帮着邻居做点家具,我就在一旁打下手,我这也算‘门里出身’吧!”孔令伟笑道。1988年,孔令伟在父亲的引导下,也来到三孔古建开始了木工学徒生涯。直到现在,孔令伟依然记得当年父亲嘱咐的“三心”“三勤”:静心、耐心、专心,手勤、眼勤、嘴勤。
  “不善言辞、朴实踏实、肯干肯研究。”这是同事孔凡东对孔令伟的评价。“卷尺、各类刀具、铅笔这些工具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如果没有修缮任务,在公司的木工操作间总能找到他。”
  技有尽,道无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就需要过硬的手上功夫。这些年,孔令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2年,孔庙的同文门开始修缮工作,孔令伟负责山花板的修缮工作。“因常年风吹雨淋的缘故,原山花板腐蚀严重,就连钉子都吃不上,根本无法修理,只能替换。”在孔令伟的建议下,便开始更换山花板,可由于板上的图案面积大,无法用纸张复制,更无法直接在新版上刻画,这就无法满足修缮要求。“后来我将一个透明度较好的塑料布贴上去,这样既能看到里面的图案,也便于将图案原样复描。描好后,再将图案拓在设计好的木料上,就能达到一比一还原了。”在孔令伟口中这个方法看似简单,本应该两天就完成的工作,秉承着严谨的态度,他足足用了接近10天的时间才完成。
  “像在修复神龛花板雕刻制作过程中,凭借经验还原传统技艺,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在大木结构上摸索出的‘偷梁换柱’与‘打牮拨正’等文物修缮保护技术;对糟朽构件采用‘剔补拼帮’与传统胶黏材料和铁箍加固做法等等,都是令伟凭借经验琢磨出来的,这也为我们队伍在后续的古建筑修缮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经验。”孔凡东说。
工匠精神
演绎“榫卯人生”

  2017年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大赛,获“古建筑木作”组二等奖;2018年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木构件修复”组二等奖;2021年及2022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木作组一等奖;2022年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获木作文物修复项目一等奖;2023年先后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全国技能能手称号……今年,孔令伟的名字出现在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对象名单之中,在众多荣誉的加持下,孔令伟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古建筑文明作为历史文化的结晶,有着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只有不断地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才能让文物事业得到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孔令伟解释,虽然科技的进步,使古建筑在修缮中加入了许多现代仪器的辅助,但他仍然坚持在能力范围内靠原始方法进行修复。“文物的修复强调的是人对物的体会,其中蕴含的生命力是修复者在一刀一刀的刻画中体会的,人能体会的东西,电动机器是体会不了的。”
  如今,在孔令伟眼中,古建筑修缮并不再是死板的技艺,而是古建筑蕴含的文化价值,通过与古建筑的对话,体会蕴含其中的生命力,才能让自己“心甘情愿”地想尽一切办法保留文物的生命力。“这些年来,我既是一名木匠,也是古建筑文物修复师。实际操作中,我们宁可慢一分,也不能草率下手——毕竟,面对的是沉甸甸的文物。”孔令伟说。
  孔令伟检测圣迹殿的大架木构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