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济南职教书写新担当

——济南职业教育发展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齐鲁晚报     2024年05月20日
  郭春雨 济南报道

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培养“大国工匠”型人才

  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展示、现场文物修复、行业前沿的颗粒灌装生产线、各色面点和香甜的蛋糕……在职业教育活动周上,职业院校展示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引起人们的一阵阵惊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进入职业院校,也可以有出彩机会。
  “我初中的时候很顽皮,不爱学习,成绩差没考上高中,进入章丘中等职业学校学电工专业学习。刚来的时候还挺失落,感觉自己是‘差孩子’,未来没有方向。”章丘中等职业学校98届毕业生毕耜帅回忆自己刚进入中职学校时候的感受,迷茫、失落,感觉失去了未来的航向。
  “现在回头看,进入到职业院校,是我读书生涯中最重要的决定,也是我生活的重要转折点。中职教育与普通文化课学习在内容和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很喜欢电工专业,并在家中喜欢亲自动手实践。进入中职学校后,我发现自己非常适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这个领域的兴趣愈发浓厚,形成了积极的正向反馈。”毕耜帅说,当时也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完善阶段,中职学习和高职学习能够贯通。因为学业出色,到了第三年,有机会进入高职阶段学习。通过努力考入了山东省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专班,继续在电工领域深入学习和探索。
  因为学业突出、技术过硬,毕业后的毕耜帅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顺利进入中国重汽集团。
  如今,踏出母校20多年,毕耜帅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工程师。他是中国重汽集团“首席技师”“山东省首席技师”;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铸造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笑到最后。正如我刚入章丘中职的时候我的老师对我说的一样:‘从现在起,你们都将是一张白纸,将来在白纸上留下什么样的印记完全取决于自己’。相信自己通过不断努力,‘是金子总会发光’。”毕耜帅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领域,中考成绩优异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很优秀,但进入到职业教育学习的赛道,也许更适合未来的发展。
  “和我当初读书的时候相比,现在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毕耜帅说,自己一直特别关注职业教育,也很欣慰于职业教育越来越好。
打破学历衔接“天花板”
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毕耜帅的成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被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被放置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从法律意义上确定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
  以济南为例,数据显示,目前济南市现有职业院校77所,其中,高校14所,中职学校63所,共开设61个专业大类1095个专业点。现有在校生32.4万人,其中,高校21.6万人,中职学校10.8万人。
  近年来,立足于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校学生成才通道更加畅通。济南先后出台《济南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泉城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20个政策文件,并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融入济南市委人才办的相关政策框架,同时持续推进校企合作。牵头组建1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产教融合项目150个,参与现代学徒制、1+X证书试点学生达到8.6万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达到49个,占全省的23.2%,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在此前提下,越来越多像毕耜帅一样的技能人才,正从职业院校中成长,成长为“大国工匠”,在职业教育的路途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成才故事。
  同样是从职业院校中成长,莱芜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生物制药技术的学生吴成军,选择了另外一条成才路——升本科、读硕博,深造学历做科研。
  “进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我选择了生物制药技术这一新兴的重点专业,这在当时还是新兴专业。我的学习进步,与老师们的辛勤指导密不可分。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帮助,还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上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这些指导对我影响深远,让我对生物制药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吴成军回忆,学校的课程设置非常贴合未来的工作需求,从基础的有机化学到前沿的生物技术,每一门课程都旨在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
  也正是从这里起航,吴成军顺利考入沈阳药科大学,并且一路读到博士,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任教,目前已经是学校的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我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莱职院,特别感谢母校的培养,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攀登的阶梯。有一种情叫莱职院情,毕业15年来,我关注着学院网页的每一条新闻和动态。”吴成军说,“学习永远都不晚。在职业院校也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在济南,职业教育不再设有学历的“天花板”。“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得以确立,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的办学“天花板”被打破,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断头路”彻底贯通。从纵向看,济南市已经建立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再到职业本科教育的连贯性人才培养体系;从横向看,职业教育与企业及产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全面渗透,职业教育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不断完善,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可能——
  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等9所高水平中职学校65个专业点联合高职院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2024年,五年制高职教育、中职“3+2”“3+4”贯通培养计划招生6475人,占中职招生计划41.7%,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5所市属高职院校8个专业点与本科高校联合开展“3+2”分段贯通培养,年招生370人。
强化师资建设
创新先行先试办学理念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打造一批重要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等,不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成为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素质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始终最为关键。与普通教师不同,职业教育教师不但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更需要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既要会讲,更要会做。为此,济南市真金白银投入教师培训,每年安排资金150万元,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设置100个教学岗位,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2023年全市公办职业院校自主招聘专任教师401名,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升职教教师专业化水平。
  多重努力下,一批名校长、名教师的涌现,成为职业教育破题发展的关键:全市职业院校现有齐鲁名校长、名师32名,建有14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市级及以上优质培养载体51个,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44个;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中高职学校首批认定2929人。
  更多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在济南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职业教育的绚烂之花:率先在全省以市为单位开展双元制改革试点,成立双元制职业教育创新联盟和11个工作室,校企共建双师团队、共建管理体系,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双主体”育人模式,被省政府评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在全省推广。济南职业学院AHK项目入选山东教育“品牌系列”,为驻济德资企业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100余名,作为省内唯一学校项目入选全国“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产教联盟和智能建造、医疗康养2个专业联盟,奏响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黄河大合唱”,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50个典型案例之一;同时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推进“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开发中泰英三国语言课程6门,签订了百个对外合作项目……
  在济南,职业教育正在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数据显示,2023年济南市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在济南市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
  目前,济南市已获评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2021年、2023年两次被省政府评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平阴县、历下区和历城区先后被省政府评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县、区,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现在济南的职业教育,正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变”;未来的济南职业教育,将不断强化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脉动”,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领航”,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革新”,为泉城发展书写职教担当。
  面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如何展现新作为?
  通过济南市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窗口,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深入采访济南职业教育发展,看专业如何深度对接产业,观察课堂如何深入衔接实践,探索职业教育如何打通学历的“天花板”,给每一位职教学生更广阔、无限的未来空间。
  济南职教周上,小学生体验山东新华技工学校的机器人编程技术。
  毕耜帅已经成长为“大国工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