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银行十年,从2023年数据看各家“成长的烦恼”

齐鲁晚报     2024年05月21日
  王赟 济南报道        

  从2014年“出现”至今,互联网银行行业已经走过整整十个年头。
  互联网银行相继交出2023年答卷,从2023年年报业绩表现来看,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仍稳坐民营银行“头把交椅”,网商银行紧随其后。“长大”的同时,互联网银行们也生出“烦恼”。

  去年净赚108亿元,微众银行不良贷款增至60亿元
  背靠腾讯这棵“大树”,在腾讯QQ和微信两大超级流量平台的加持下,微众银行轻轻松松获取了巨额流量。财报数据显示,微众银行2023年末资产规模达5355.79亿元,其中贷款规模同比增加了775.1亿元,同比增长23%,且已是连续两年增幅达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末,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55%至60.41亿元,当年核销及转出金额达149.21亿元,拨备覆盖率同比减少61.35个百分点至352.64%。
  官网资料显示,微众银行于2014年12月获得由深圳银监局颁发的金融许可证,是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也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
  2023年,微众银行营业收入393.61亿元,另一家实现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是网商银行,为187.43亿元。微众银行净利润108.15亿元,同样是排在第二的其“老对手”网商银行(净利润42.03亿元)的两倍有余。同时,微众银行截至2023年末的资产规模达5356亿元,成为首家总资产站上5000亿元大关的民营银行。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民营银行共实现净利润204亿元,由此计算,微众银行净利润占整个民营银行比重约为53%,而这一数字在2022年约为50.8%。在业内人士看来,微众银行的资产规模已接近头部城商行,净利润突破百亿元领跑业内。
  从用户数来看,2023年末微众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3.9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约3700万人。据悉,微众银行个人业务包括拳头产品微粒贷、面向小微企业主类客户的微户贷、汽车贷款产品微车贷、以及微账户等。
  据财报披露信息,截至2023年末,微粒贷已累计服务超6300万借款客户,年内日均发放贷款超95万笔。其中超过81%的客户为非白领从业人员,约85%的客户为大专或以下学历,约17%的客户为此前无人行信贷征信记录的“首贷户”。截至2023年末,微户贷已累计服务超33万小微自然人客户,约25%的客户为无人民银行经营性贷款记录的“首贷小微客户”。
  此外,据年报披露,微众银行2021年至2023年接到投诉意见分别为16728条、25712条和35437条,投诉量逐年上升,且主要集中在“微粒贷”产品及汽车金融业务。
  据天眼查,截至2024年3月,微众银行共涉及司法案件13218起,47.9%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黑猫投诉、啄木鸟等网络投诉平台上,关于微众银行的投诉高达上万条,投诉内容涉及暴力催收、虚假宣传、收取高额利息等等。
  资产缩表、利润总额下降,网商银行跟不上微众了?
  作为阿里旗下的互联网银行,虽然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是同处第一梯队的“四千亿玩家”,但是后者已经率先突破五千亿,二者的差距正逐渐拉大。
  财报数据显示,网商银行不良率相对偏高,截至2023年末,为2.28%,同比上升0.34个百分点,较2021年上升0.7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9.14%,同比下降58.2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三季度末,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就已经达到4847亿元,此后连续两个季度,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都在下降。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下降至4322亿元。
  2023年,网商银行实现了彻底的改革。根据蚂蚁集团的组织变革,网商银行不再经营消费贷业务,客群全部变为了小微企业、个体户、经营性农户等群体。2023年,网商银行表内新发放贷款1.46万亿元,服务客户数1286万户。
  “向结构求效益”,网商银行加大了贷款投放,提高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并大幅提升资产使用效率。数据显示,网商银行2023年全部贷款增速达到18.58%。其中,在业内零售贷款投放普遍较为乏力的情况下,网商银行加大了对公端信贷的投放,公司贷款余额同比大幅增长99.42%。
  财报显示,2023年网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30.47亿元,同比下降21.34%。网商银行在财报中表示,2023年,该行在抖音、拼多多等非阿里系电商平台经营的电商客户,向网商银行汇入的资金突破1000亿元,并同时实现一定规模的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
  在2023年12月,网商银行“关于汇微2023年第三期不良资产收益权”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该不良资产包原始金额为41.96亿元,以3.38亿元转让给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新网银行、百信银行、苏商银行、亿联银行各有其忧
  百信银行成立于2017年11月18日,由中信银行和百度联合发起设立,中信银行持股70%,百度持股30%,是继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宁银行、新网银行及亿联银行之后国内第六家具有互联网背景的银行,由前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李如东出任百信银行首任行长。
  近日,百信银行迎新行长,原副行长寇冠接任行长一职。
  作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也是第一家具有国有背景的数字银行,在股权结构方面,百信银行自成立以来已完成两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最初的20亿元增至56.34亿元。目前。中信银行、百度公司和加拿大养老基金的持股比例分别为65.70%、26.03%和8.27%。
  百信银行目前主要提供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小微金融三个业务板块,而这三个方向同样是百度和中信自己猛攻的方向。
  2020年7月,中信消费金融正式开业;同年5月,百度获批参与了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的增资,旗下度小满金融收购哈银消金30%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20年12月,中信银行筹建了理财子公司,随后百信银行APP便发布公告称暂停申购其代销的中信理财产品。由此可见,百信银行与两大股东之间均存在较多业务交叉,难免出现左右手互搏的情况。
  看新网银行财报数据,2021年至2023年,新网银行营收从26.41亿元增长至54.89亿元,增幅高达108%,但净利润仅仅从9.18亿元增至10.1亿元,增长了10%。尽管踏入“千亿俱乐部”,新网银行增收不增利趋势却逐渐凸显。
  一个多月前,3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核准批复“江苏苏宁银行”更名为“江苏苏商银行”。此前,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2020年12月“投资人变更”曾发生变更。其中,第一大股东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东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发生变更。变更后,股东名单新增“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日出东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不过,股东发生变更,仅仅因为前述股东公司自身更名。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苏商银行(原苏宁银行)的拨备覆盖率151.86%,较2022年的191.75%及2021年的251.07%再度下行。而吉林亿联银行2023年财务状况显示,其资产总额同比下降了3.5%,营业收入也从10.87亿元降至10.65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