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东亚钳蝎通常在7月开始产下后代,一次能产下15—20只小蝎子。
新生的小蝎子会攀附在母亲背上几天,除非受到惊扰,这些白胖胖的稚嫩幼蝎一动不动,在完成一次蜕皮后,才开始离开母亲独自生活。母蝎子会吞噬未能爬上背部的虚弱幼体,以“残酷筛选”确保种群质量。
蝎子喜欢昼伏夜出,惧怕日光,太阳光直接照射,对一些蝎子来说,半小时就足以致命。用紫外光照射蝎子时,它们会发出明显的荧光,这或许同其夜间识别及警戒天敌有关。
因为这样的荧光反应,使得用紫外手电寻找蝎子非常容易,这也给东亚钳蝎等带来灭门之灾。干燥后的东亚钳蝎是一味中药,尽管现在已有比较成熟的养殖技术,但一些地区滥采现象仍比较严重,甚至可能威胁到种群健康。
蝎子虽然可怕,但它也是生态保护中重要的一环。一只野生蝎一年只活跃5个月左右,但它能吃掉一万多只害虫,是蜱虫、蝗虫等有害昆虫的天敌,被誉为“草原卫士”。
同时,蝎子也是蚂蚁、鸟类、壁虎、蜥蜴等众多动物的食物来源,其存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过度捕捉蝎子会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进而破坏生物链的完整,严重威胁生态平衡。
除了制药以外,蝎子也是一种风味美食,随着大量人对蝎子进行捕捉,原本山地、林地随处可见的小型爬行动物,硬是成为“稀有物种”,很多地方已很少见到野生蝎子了。上海盾狼蝎、湖北京山琶蝎和海南蝎等蝎种,已经或濒临灭绝。
根据2023年6月2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条纹正钳蝎已被正式纳入我国野生保护动物范畴。
相关法律严禁采用夜间照明等方式猎捕野生蝎子,违规者将面临严厉处罚。目前已有多地发布通知,向捕捉野生蝎子说“不”。
作为有4亿多年生存史的“活化石”,蝎子经历数次大的物种灭绝事件而不衰,我们更应进一步加强对野生蝎资源的保护,以促进其自然种群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