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世间家为何物
  • 2010年11月26日 作者:
  • 【PDF版】

    我的家乡午塔,不过是个寻常村落,周遭既无寺庙废墟,亦无僧侣遗迹,不知为何取了这样一个远离烟霞的古名。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先民迁徙至此,几近午时,天际突然云蒸霞蔚,烘托出一座金碧辉煌的宝刹,于是就此落脚,安家置业,垦荒播种,遂取名午塔。村中王姓居多,从家族辈分上推算,估计建村的历史不会太远,最多也就是明清吧。而家乡所在的县制,却有相当长的历史。

    在《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中,那个以骁勇著称、后来成为东吴大将的太史慈,突破管亥重围,见到北海太守孔融时自报家门:“俺乃东莱黄县人氏,复姓太史,名慈,字子义。”这是我年少时第一次从古籍上邂逅黄县地名。后来得知,黄县之名古已有之,不仅见诸文学,而且史实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泰山封禅毕,沿着渤海岸东行,途经黄县、腄县,攀成山,登芝罘,立石碑赞美秦之德业后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今天却从地图上消失了。

    延续已久特别是载入史册的事物,一旦被改换,总有些不大习惯,何况是出生地。离家远行时被称做“黄县人”的我,每每面对履历表中籍贯一栏,下笔之前颇费踌躇。填黄县吧,政区中已付阙如;填龙口吧,感觉上有点别扭。我本非抱残守缺之人,但对黄县的淡出,仍有一种抹不去、说不清的滋味在心头。这好比一场魔幻游戏,你明明知道自己是从哪个房间出来的,但转了一圈之后,怎么也回不到原来那个房间了。

    当然,这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并非地理方位的迷失,而是文化心态的迷茫。在地理位置上,家因活动半径不同、参照系不同,相对应的标志也不同。在太空宇航员看来,家就是那个蔚蓝色的星球;在海外游子看来,家就是飘扬国旗的边防站;在外省打工者看来,家就是临近家乡的那个老界桩;在县城就读的学生看来,家就是村头那棵老槐树;在野地里的顽童看来,家就是那个冒着袅袅炊烟的小院子。在心理感受上,家因年龄不同、个人遭遇不同,其情感描述也不同,所以就会生发出许多浪漫的比拟。譬如,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疗伤的诊所,家是束缚的牢笼,家是伤心的梦魇,家是疲惫的归宿,家是乏味的岁月,家是人生的始发站,家是落叶的回收站,等等。

    这些比拟都很独到,都很美妙,但对于一个成年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总感到没搔到痒处,可又不知其中的奥秘在哪里。有一天,当你阔别多年回到故乡,原先生你、养你、送你出行的那座老跨院、老房子不在了,连一点痕迹也没留下。猛然间,你会觉得自己像丢了魂似的,心头空落落、惶惶然,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直到这一刻,你才幡然醒悟。原来,作为一个人生命起点的家,是存放记忆的地方,是人生中第一个存储单元。老房子没有了,就失去了承载那一段时光的载体。而作为意识形态的记忆,一旦失去了物象依托,就会产生魂兮无所依的失落感、断裂感,生命中很多记忆和情感都找不到参照物了。

    对一个从未离开故土的人来说,扒掉老房子,盖上新房子,只有弃旧图新的喜悦和今非昔比的荣耀,哪里会有这种莫明其妙的酸念头?倘若你把自己的感悟说给一直在家乡的人听,他们没准会以为你精神有毛病,要不也是吃饱了撑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在改天换地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轨迹是连续的,他们的情感寄托是渐进的,其中没有断裂层,所以就会感觉很正常、很适应、很习惯。而你却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中间这一截子都丢在外乡了。老槐树、老院墙、老房子没了,就如同原初记忆的镜像被格式化了,记忆轨迹的起始点也就没了。看着那些簇新的楼宇瓦舍和水泥街道,突兀得很,陌生得很,扎眼得很,怎么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无家可归”之感便会随之而生。

    问世间家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因为那是童年记忆的黑匣子,是他乡游子灵魂的出发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世间家为何物
安睡的境界
我的一天“棒棒”生活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