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车改革本应是难度最小的改革
  • 2011年07月29日 作者:
  • 【PDF版】

    □汤嘉琛  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压缩行政费用支出,公车支出仍持续走高。据统计,目前已公布三公消费的86个中央部门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占三公消费总数六成以上。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进行了17年的公车改革成效不大。(7月28日《经济参考报》)

    我国的公务用车制度源自前苏联时期实行的供给制,其特点是按干部级别配备公车。在公车制度建立之初,车辆配备控制得比较严格,1984年之后,只有高级别干部才能乘坐公车的规定被取消,公车数量陡然上升,现在就连乡镇的书记和乡长一般都配有专车。在当前的官场文化中,公车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出行工具,而早已成为官员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正因如此,公车的受益者天然地反对公车改革。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不愿意在公车改革方面动真格,否则在我们这个财政预算体系已较为完备的国家,岂会连公车购置数量几何都是一本糊涂账?早在几年前,社会上就流传着一组数据:我国公务用车数量超过350万辆,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为3000亿-4000亿元……而有关部门似乎无意拿出准确的官方数据来反驳这些民间声音。

    以往的经验表明,举凡触及官员、体制内群体和其他特权阶层既得利益的改革,往往都举步维艰或容易变形走样。但是,综观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必须推进的各项改革,公车改革本应是难度最小的一项———虽然改革可能会让一些习惯公车出行的人略感“不便”,但它毕竟不会像人事制度改革、政治改革那样“伤筋动骨”。

    和其他改革相比,公车改革有着十分具体的指向,也不缺政策法规,更在社会民众中早有高度共识,改革的唯一难点在于公车使用者是否愿意消减自己的“福利”。真正有远见的改革者应该意识到,公车乱象早已成为严重损害自身形象的脓包,尽早剜除为宜。更何况,在当前的政治架构中,即便没有公车可用,领导干部们的基本生活也不会受到实质性影响,但与公车改革所能取得的“收益”相比,改革的“代价”已经算是非常小了。

    遗憾的是,一些改革者似乎并没有“抓大放小”的智慧,他们仍过度贪恋公车给自己带来的微利,即便偶作改革之态,也与民众期待背道而驰。从黑龙江大庆市,到广东省江门市,再到浙江省杭州市,各种被称之为“改革”的实践五花八门,但改革的结果却是,公车数量越改越多,公车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所谓的“货币化改革”更成了一些官员明目张胆的福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表示:“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其实,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以此反观近期公布三公消费的热潮,相比以前确实有不小的进步,但仍然可以做得更好。

    目前,各个部门陆续公布了包括公车费用在内的三公支出数据,但仅有一个笼统的公车支出指标,既没有提供公车数量,也看不出人均公车支出多少,这使得公众根本无从判断这些支出是否合理,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香港的财政预算能够公开到一个电灯泡的费用,白庙乡也能公开到每一场公务招待的名单,即便每年的公车支出数额再庞大,也是一次一次的公车消费累积而来的,让公布公车支出成为一种常态,将公布细化,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声音
有血肉联系才有民心长城
“内外有别”伤害个税公平
别轻易给官员贴作秀标签
是天才的蹊径还是庸人的后门
公车改革本应是难度最小的改革
动车事故并非某个细节的缺失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