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原谅孩子,该给家长敲响警钟
  • 2011年12月02日  作者:
  • 【PDF版】
  □梁敏

  东平县彭集镇小高庄村一名10岁男孩童童(化名)骑着爷爷的电瓶车出去玩,不小心撞坏电瓶车,担心挨父亲打喝下农药。幸好邻居及时发现并送到医院。(本报2011年11月29日C03版报道)
  电瓶车只是后视镜和车头灯撞坏,受损并不严重。可孩子竟然因为惧怕即将到来的责罚,选择了自杀。“孩子才10岁,以为把电瓶车撞坏犯了天大的事,能不害怕吗?”孩子的爷爷陈兆海一语道破原因:孩子他爸爸把童童打怕了。
  虽然我们不知道孩子挨了多少打,可看得出,他一定非常恐惧这一责罚。联想到孩子的家庭,原因不单纯是家庭暴力。母亲智力不好身体残疾,生活难以自理。父亲有脑膜炎后遗症,智力也不如正常人,还有腰间盘突出,难以养家。在这样一个家徒四壁,到处冷冰冰的家庭里,孩子没有得到丝毫家庭温暖,总是因为一些小事挨打。无法排解的负面情绪才是导致这起悲剧的根本原因。
  恐惧是需要释放的,“哭出来会好受点。”这是人们排解负面情绪的常用方法。因为恐惧或者悲伤的时候,压抑是无法排解的,这些负面情绪会一直沉淀在身体里。孩子犯错后一直不安,度日如年,恐惧感不断积累,最终膨胀到孩子轻生。
  这起惨剧其实是对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孩子因犯错怕挨打而离家出走,产生心理障碍自杀的也有不少例子。其实这都与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心理异常有关联。
  教育子女,既要有严父,也要有慈母。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沟通和互动,父母的呵护可以释放儿童的心理压力。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家长要把“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