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栖霞大爱老农自愿捐献遗体
□卧病多年,他想把遗体捐出去做医学研究,家人不理解,村里人说他“傻”□后来儿子四处联系终于完成老人心愿,儿子以后也想把遗体捐出去文/片本报记者孙芳芳
  • 2011年12月22日  作者:
  • 【PDF版】
  ◥王京春老人平时不爱拍照,这张一寸照片是他这么多年来唯一保存的照片。图为王京春的老伴崔香珍拿着他生前的照片。   ▼王京春身体不好,40多年的老房子也一直没有翻新过。
  ◥王京春老人平时不爱拍照,这张一寸照片是他这么多年来唯一保存的照片。图为王京春的老伴崔香珍拿着他生前的照片。   ▼王京春身体不好,40多年的老房子也一直没有翻新过。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人死讲究“入土为安”,但是栖霞寺口镇台前村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农民王京春却在病榻前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叹的决定:百年之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12月16日,68岁的王京春因脑血栓导致身体多个器官衰竭去世,他也完成了生前遗愿,遗体由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带回去做进一步研究。

  病榻前留下嘱咐
要将遗体捐出去

  “他得脑血栓这个病有将近三年了,当时就跟我叨叨着说想要把遗体捐出去。”21日上午,在栖霞市寺口镇台前村,记者见到了王京春的老伴崔香珍。老人告诉记者,在王京春生病卧床的这段时间,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把遗体捐出去。
  “那时候他就老说,一辈子也没做什么大贡献,临终能做点贡献也是一件大功德。”崔香珍告诉记者,老伴平时喜欢看新闻,有一次看到电视里有人捐献遗体进行医学研究,从那以后就开始琢磨起了这事,“他说得了这样的病遭了不少罪,死了以后把遗体捐出去早点研究出治病的方法,以后得病的人就能少遭罪了。”
家里人不理解
村里人甚至觉得有点“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人去世以后讲究“入土为安”。王京春百年之后想要把遗体捐献出去的消息,在这个观念还比较封闭的村庄炸开了锅。不光是村里人,就连自家人都不理解。 
  “当时母亲跟我一说,我真不敢相信。”王京春的儿子王进明告诉记者,怕自己反对,父亲一直没跟他说这个想法。直到父亲去世一周前,他才从母亲口里知道了父亲一直以来的这个心愿。“那几天晚上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觉,反复考虑这个事。” 
  不光是王进明觉得意外,村里的不少人也觉得不能理解。“有些人就觉得老头傻了,但是俺觉得老头的做法对,是做了件好事。”崔香珍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老伴的心愿,一家人顶了不少的压力。 
儿子四处联系
终于完成老人心愿

  思前想后,王进明决定放下心里的包袱,为父亲完成最后的心愿。
  打定主意后,他开始联系医院,但是跑遍了栖霞各大医院,没有一家能够接收。遗体捐献该找什么部门,走哪些程序,王进明都不知道,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后来,王进明终于联系到了接收单位——栖霞红十字会和烟台红十字会。在听说了王京春的情况特殊后,烟台和栖霞的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赶到了寺口镇台前村王京春的家中对老人进行了看望,并且希望老人积极治疗。由红十字会牵线,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将接受遗体进行医学研究。
  为了方便家属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王京春老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特地将遗体捐赠申请书及相关的手续带到了王京春家中。由于老人已经无法写字,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儿子王进明代父亲填写了手续,真正实现了王京春老人的心愿。
家人拒绝了慰问金
所捐遗体将用于医学研究

  王京春老人的心愿实现了,所有人都希望老人能够尽快康复,但是不幸还是发生了。
  12月16日下午3时许,王京春因脑血栓导致身体多个器官衰竭去世。
  为了更好的保存老人的遗体,完成与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的遗体交接,老人在栖霞红十字会的帮助下被临时安放在了栖霞市殡仪馆。老人的遗体启程时,村民都走出家门送他最后一程。 
  17日一早,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的相关工作人员来到栖霞市殡仪馆,并与栖霞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交接仪式。 
  “公民自愿捐献遗体是社会文明进步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医学教育和临床治疗的一种需要,有利于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遗体带回去以后,将在医学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在教学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  老人三年前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生活也不富裕,至今还住着47年前的老房子。看到老人家的生活确实困难,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想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但是遭到了拒绝,“人家是看着家里困难,出于好意想帮帮。但是俺爸早就说了,绝对不能收钱。”王进明说。
家里人受影响都很大
儿子以后也想捐遗体

  老人去世已经快一个周了,21日记者来到王京春家里时,他的老伴崔香珍已经平静了很多。“人走就是早一天晚一天,他活着的时候我尽心尽力伺候他,现在也没有什么遗憾。”崔香珍告诉记者,虽然老伴身体一直不好,但是家里一直都很和睦。 
  “老伴身体不好,我每天得伺候他,家里也没啥收入,都靠儿子帮扶。”崔香珍告诉记者,老伴刚开始住院时候医药费花了不少钱,都是儿子出的。“孙女也很懂事,每次给爷爷打电话都问爷爷吃没吃饭,身体怎么样。” 
  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多方奔波为父亲联系接收方,儿子王进明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真是转不过这个弯来,后来接触了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才知道这件事有这么大的意义。”王进明告诉记者。
  记者离开的时候,王进明说,他现在有个想法,等到百年之后也想像父亲那样将遗体捐献出去。
□链接
栖霞市首例自愿捐献遗体志愿者 烟台市登记在案的也只有九例
  21日,记者从栖霞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王京春是栖霞市首例自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而整个烟台市,自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也为数不多。 
  “现在我们登记在案的自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一共有九位,王京春老人是第九位。”烟台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能打破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将遗体捐献出来进行医学研究确实很难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平凡了六十八个春秋,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报记者 孙芳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