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露宿街头也不愿去救助站
不少流浪乞讨人员认为,救助站不能长住,还耽误挣钱
  • 2012年01月06日  作者:
  • 【PDF版】
  晚上9点半,借着昏黄的路灯光,流浪汉蹲在即将拆掉的房子里吃东西。  本报记者 王媛 摄
本报记者 寇润涛 实习生 陈玮
  近日,民政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将于2012年年底前实现城市街头无流浪乞讨儿童的目标。流浪者,再次进入人们关注的视线。
  在芙蓉街南头,一位腿部有残疾的母亲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女孩不停地向路人乞讨,她很排斥救助站。同样,十年前开始离家流浪的老李,也很排斥救助站,“露宿比去救助站睡得香。”
  在寒冷的冬日,露宿为何比救助站还“吃香”?不少流浪人员坦言:救助站不能长住,还耽误挣钱……
  不去救助站
寄宿待拆房

  “老济”姓李,今年40岁,周围的人从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知道他是济南人,十年前离家出走,开始流浪。因为他是济南人,所以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老济”。
  2011年12月27日12点,在济南市区一路边待拆迁的平房里,“老济”将破麻袋放在自己的被卧旁。在这间十多平方米的屋里,“老济”和其余四个“小兄弟”住在一起,他们铺在地上的被卧围着墙根排了一圈儿。
  被卧都是好心人送给他们的,一旁放着几份盒饭和小米粥。盒饭还冒着热气,坐在一旁的“豁牙”催“老济”赶紧吃饭。
  “老济”看了一眼“豁牙”,问:“又是好心人送来的?”“豁牙”点了点头。“豁牙”快30岁了,门牙全都掉光了,据说是当年流浪时被人打掉的,但他自己说是不小心碰的。
  该路段拆迁之前,他们现在住的小屋是门面房。该路段开始拆迁后,小屋朝马路的一面玻璃墙和卷帘门都被拆了。由于小屋的一面完全没有了“挡头”,寒风不断往屋里灌。
  “豁牙”问“老济”:“房子是不是快拆了?”老济“嗯”了一声,然后笑了:“拆了,咱就睡路边台阶,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其实,“老济”曾经想过去救助站,但他在救助站里住了十天出来后,就改主意了。
  根据目前济南市实施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意见》,救助期限1次一般不超过10天,而且,6个月内,同一人在本市范围内受助不得超过2次。受助人员在接受救助或生活无着情形消除后应尽快离站。无正当理由拒绝离站的,终止救助。
  “不能长住,所以不解决我们的问题。”“老济”坦言说,所有流浪人员想法几乎都一样,他们宁愿在路边露宿,也不愿去救助站费工夫。
没有家
救助后还得流浪

  “老济”流浪了十余年,已经找不到家在哪里。他说:“所有流浪的人都不愿回家,多数是因为没有了亲人。”38岁的小吴就是“老济”说的“没有亲人”的流浪人员。
  在泉城路附近,小吴靠捡垃圾为生,在济南已经流浪9年了。他老家在西安的一个小山沟,“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30块钱,最少5块,能够维持生计。”小吴说,每天晚上,他就在自助银行里面打地铺睡觉。
  即便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小吴对救助站还是很排斥。他说:“去了救助站,也就是给你买张车票让你回家,但是我已经没有家了,回去也是流浪。”
  原来,小吴刚生下来时就被遗弃在医院,他的养父见他可怜就把他抱回家收养。10年前,养父去世了,姐姐就把他从家里赶了出来,并与他断绝了关系,以前住的房子也被姐姐卖了。
  小吴无处可去,来到了济南,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被小吴当“兄弟”的泗水人小赵,是他在泉城路捡垃圾时认识的。小赵说,他2009年曾经被济南救助站的人员遣送回了家。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他又回来了。
  小赵说:“我没有家,回去干什么?”他从小就没了父母,舅舅家的人对他也不好,他是从家里逃出来的,“宁愿流浪,也不想回去受人虐待。”
  无论是“老济”和他的“兄弟们”,还是小吴和小赵,他们都不愿接受救助站的救助,因为他们不得不继续自己的流浪生活。
不接受救助
还因怕耽误挣钱

  在芙蓉街南头,一位腿部有残疾的妇女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女孩不停地向路人乞讨。据周围的商贩介绍,这娘儿俩来泉城路附近乞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这名妇女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担心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找她。她说,她娘儿俩在附近搭棚子住,女孩还有一个姥姥。有时候,三个人一起乞讨,一天能挣上五六十块钱,基本够三个人吃饭的。
  由于这名妇女腿部萎缩,行走十分困难,只能靠双手吃力地向前挪。当问她为什么不去救助站时,曾经被强行送进救助站的她不假思索地说:“救助站的条件还不如要饭呢。”据该妇女透露,救助站里根本吃不好,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态度也很差,有时候还会被打。
  其实,从劳动教养到收容遣送,再到救助管理,我国对待流浪乞讨人员政策的每一次改变都更加人性化,尤其是2003年施行的救助管理办法,废止了实行21年之久的收容遣送制度,受助者在救助站被殴打的现象基本消失。
  然而,多数受助者不想去救助站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救助站里得不到实质性的救助。”在芙蓉街头带着孩子流浪的妇女告诉记者,她当时在救助站里除了吃、睡以外,“什么也做不了。”
  流浪人员认为,流浪、行乞带给他们的“收益”远比去救助站“强得多”。老家在西安的小吴说:“原来跟我一起流浪的一个小伙子,前几年攒了点钱,现在开始收废品了,一天最多能赚200块钱,这可比去救助站强多了。”
流浪汉们
“抱团取暖”

  根据济南市救助管理站曾经对受助人员居住点分布做的调查来看,住在火车站或汽车站的占24%,住在桥洞的占20%,选择废弃建筑或自己搭建临时窝棚的占19%,露宿街头的则占10%。
  在记者采访中,很少有流浪人员抱怨自己的露宿条件。但是,随着气温越来越低,在外少衣缺食的流浪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2011年11月12日,市中区南辛庄街附近一流浪汉冻死;12月15日,在市妇幼保健院附近,一名流浪汉在车底睡觉被冻死;同日,长清区归德镇小屯西南村,一30多岁的流浪汉冻死在路边……
  当记者问“老济”是否听闻偶有发生的“冻死人”事件,“老济”和他的四个兄弟一笑了之。“老济”说:“救助站里倒是有暖气,但是他们能让我们一直住吗?”他边说边摇头,“自从夏天以来,我们五个人挤在这个小屋里,有说有笑,直到现在快过年了,也没觉得有多冷。”
  面对流浪生活的艰辛,流浪人员更注重他们之间相互帮助与安慰。当记者跟西安的小吴攀谈时,一个穿着破烂的拾荒者来到小吴面前,从身后的大编织袋里拎出一袋包子,丢给小吴说:“快吃吧,人家饭桌上剩的,还热着呢。”
  小吴乐呵呵地接过包子说:“我没有亲人,平常就把流浪时认识的朋友当亲人。”他身上穿的一件棉衣是好心市民送给一个流浪老人的,老人今年60多岁了,因为穿着这件衣服太大,就送给他穿了。
  小吴也经常将自己不用的东西送给别人,他从垃圾里捡了两个塑料盆,就随手送给那个乞讨的小女孩了,“卖的话也就几毛钱,但是给那娘俩用,比赚那几毛钱更值。”
  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认为,现行的流浪人员救助制度之下,并不是所有的流浪人员都能得到救助。
  从济南市救助站这几年统计来看,以流浪儿童为例,救助站年均救助的数量是900人左右,这其中有自己上门的,也有公安、城管、医护人员送来的,尽管社会参与度已经足够高,但尚未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救助体系,在体系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