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郁达夫的台儿庄劳军之行
  • 2012年04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1934年的郁达夫
  1938年郁达夫(右)与郭沫若(中)、斯诺在一起。
  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台儿庄大战中。
  我军增援部队奔赴台儿庄。
  在台儿庄大战期间,许多中外记者、诗人、作家都来过台儿庄,如我们所熟知的范长江、陆诒、郁达夫、盛成、臧克家、丁行等。70多年过去了,这些历史的碎片渐渐湮灭在时间的河流中。为全面追记郁达夫当年的劳军之行,笔者与郁达夫的女儿郁美兰女士取得联系,采撷到郁达夫当年来台儿庄时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李海流

  1938年3月下旬,日军的坂垣征四郎和矶谷廉介两个精锐师团三万多人在鲁南从临沂、滕县两路夹击,企图向战略要地徐州逼近,抗日军队在鲁南重镇台儿庄筑起了“血肉长城”,上演了一场中国军队和日军的殊死决战。日军精锐的矶谷第十师团和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孙连仲、汤恩伯的部队在一百多公里的战线上,经过十几天的鏖战,以我军的胜利、日军的惨败载入中国抗战史册。
  1938年4月,著名作家郁达夫和盛成从武汉到台儿庄进行劳军慰问,在徐州转行台儿庄之时,促成了美国驻华史迪威将军到台儿庄前线去采访。史迪威在台儿庄前线考察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了一篇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详细报告,送到美国最重要的军事杂志发表,在美国政府和军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使美国很快改变对华观望的态度,决定援助中国。由此可见,郁达夫的台儿庄劳军之行促成史迪威上校到台儿庄前线调查采访,为抗战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宗仁设宴招待
劳军特使郁达夫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军事委员会暂迁武汉,并进行改组,政治部共设三个厅,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拟邀郁达夫担任三厅的对敌宣传处处长,打电报去福州要他立即赶去武汉。郁达夫接到郭沫若的邀请电后,于1938年3月9日离开福州,先到浙江富阳家中奔丧,然后前往武汉。3月底到达武汉时,三厅的组织筹备工作已完全就绪,郭沫若便另聘他担任了第三厅的设计委员,军衔为少将。这个设计委员,虽然是闲差,但郁达夫毫不计较,而是以满腔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到抗日宣传活动中。
  1938年4月6日,台儿庄大捷后,举国为之振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决定派员前往劳军并巡视战地防务。有少将军衔的郁达夫有幸成为此行的劳军特使。与之同行的是国际宣传委员会总干事与文协理事盛成。行前,军委政治部特地给他们颁发了劳军委任状。
  4月12日,郁达夫与盛成从武汉乘火车出发。他们先抵郑州,会见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向第一战区将士献旗致敬。4月14日,郁达夫、盛成抵达徐州,见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郁达夫与李宗仁虽初次见面,但彼此并不陌生。作为桂系将领,李宗仁已极负盛名,台儿庄大捷后更是如日中天。虽身在军界,但对享誉文坛的郁达夫,李宗仁也是早有所闻。当天,在郁达夫入住的徐州花园饭店,李宗仁设宴以尽地主之谊。席间,李宗仁详细介绍了台儿庄战役的经过,引起郁达夫与盛成的极大兴趣。他们被台儿庄的战地激情和特殊魅力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一睹那些抗日将士的风采。
陪美驻华武官
史迪威见到李宗仁

  郁达夫与盛成一行入住徐州花园饭店后,恰好时任美国驻华武官参赞的史迪威上校也下榻在此。史迪威早在1911年还是一个28岁的年轻中尉时就来到中国。1938年1月,史迪威因与上司不和,经反复要求,始获批准到外地考察,先去兰州是奉陆军部的命令,单身来徐州则是擅自行动。他因台儿庄大捷为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兴奋,想去前线台儿庄看看,但被第五战区政治部阻止。原因是当时有几个意大利记者到前线窃取军事情报,政治部遂给各战区司令长官下达了一道命令,禁止所有外国人到前线去。盛成在花园饭店散步时碰见了史迪威,得知详情后立即找郁达夫商量,郁达夫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当即拉着盛成去见李宗仁,向他反映史迪威的要求。李宗仁同意见史。于是,郁达夫与盛成即于当天下午邀请史迪威到李宗仁的长官公署兼“徐州会战”的总指挥部去见李宗仁。
  盛成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最后,李宗仁问史迪威有什么要求,史答想去台儿庄,李一口答应,因为政治部代表达夫在场,达夫不表示反对,就等于代表政治部破例同意了。所以,史迪威能到台儿庄,达夫之功实不可没。”(盛成《与达夫一起去台儿庄劳军》)
  史迪威进入台儿庄亲眼看见了中国军队恶战17天,使日军伤亡1.6万人,损失坦克40辆,装甲车70辆,机动车100辆,还有许多大炮和其他武器。取得如此战绩,证明中国军队有很强的战斗力。后来,史迪威撰写了一份对美国的报告,并根据李宗仁的建议希望美国政府给中国经济援助,以购买战略物资。如果郁达夫作为政治部的代表,墨守政治部的一切外国人不得到前线的禁令拒绝了史迪威,那么美国的经济援华就有可能晚一段时间甚至没有。今天看来,我们可以说是郁达夫成就了史迪威,也为他自己的这趟台儿庄劳军之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台儿庄前线劳军之行
  郁达夫一行从徐州驱车前往,一路颠簸,一路扬尘。抵达台儿庄的郁达夫一行,当即受到驻军官兵的热烈欢迎。作为劳军特使,郁达夫来到这里自然要讲几句话。战事开始后,这里云集了大量部队,也成了战地军营,在官兵的掌声中,他说:“台儿庄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第一次大捷,是中华民族扬威不屈的有力见证。参战的官兵们打出了士气,打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我受军委会政治部委托,专程前来感谢你们,慰问你们,向你们致敬。”郁达夫随即向英勇的前线将士敬献了亲笔书写的“还我河山”旌旗,并说:“抗战最大目的是救民族于危难,胜利最终必将属于我们!”在他的鼓舞下,台下的战士们杀声震天,场面感人。
  继之,郁达夫又与盛成、史迪威一起前往血与火洗礼后的台儿庄战场。残损的土墙、焦裂的农田以及清真寺、中正门、火车站等几处重点战场的断壁残垣、焦木熏烟,依然留有大战的痕迹。
  台儿庄的所见所闻,给郁达夫以强烈震撼。这种震撼,我们可以在其后郁达夫的战地报告文学《警报声里》窥见一斑。它详细披露了坚守台儿庄的将领以视死如归的精神组织指挥战斗;一位受尽日军蹂躏的农妇冒死渡河,指出日军方位,从而校正了台儿庄守军的炮击方向;47位义士慷慨赴死,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悲壮场面历历在目。
  在台儿庄,郁达夫看到官兵们的生活比较艰苦,尤其是精神生活单调、贫乏。作为一个文化学者,郁达夫觉得有责任做点什么。于是,他通过文章大声疾呼:“希望我们在后方的执笔者,能多送些士兵的读物,及足以娱乐暇时的图画刊物等印刷品去,籍资消遣。”
美国决定
援助中国抗战

  台儿庄之行很短暂,因为继之还要受命视察山东、河南一带的战地防务。当日,郁达夫一行即留宿在孙连仲司令部,郁达夫即席挥毫:“水井沟头血战酣,台儿庄外夕阳悬。平原立马凝目视,忽报奇师捷邳郯。”
  5月初,郁达夫、盛成返回武汉复命。郁达夫与盛成分别给军委政治部、文协和国际宣传委员会写了一份劳军与视察报告。在报告中,他们依据台儿庄前线官兵们顽强作战的不屈精神,得出结论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而与郁达夫同行的史迪威上校也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写了一篇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详细报告,发表在美国最重要的军事杂志上。结果,在美国政府和军方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使他们很快改变对华观望的态度,决定援助中国抗战。
  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财政部长摩根索均倾向支持中国抗战,但国务卿赫尔要求美国保持“中立”,反对给中国经济援助,他认为这会使美国卷入中日冲突。但是当年8月30日,美国财政部代表洛辛·巴克听取了史迪威的报告,并把意见转呈摩根索。12月,美国政府通过进出口银行安排给予中国贷款2500万美元。这笔钱对财政拮据而又再次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如雪中送炭。从此,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华,以及后来的陈纳德的航空队来华,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台儿庄大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虽然时间湮没了战争的硝烟,但郁达夫的台儿庄劳军之行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记忆里。
(注:本文图片部分由郁美兰女士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