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航天事业多种发展方式,张建启认为:
航天引入民资是大势所趋
  • 2012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张建启、戚发轫参观本报文化墙。 本报记者 邱志强 摄
本报记者 董钊 王茂林
  18日下午3点半,张建启、戚发轫就“世界航天发展前沿与载人航天报道新视角”的话题给本报编辑、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航天知识普及课。交流会上,本报编辑、记者争相提问,从空间探测的奥秘到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从航天员选拔到航天产业发展……两位专家一一耐心解答。
  为探测火星
做着各种准备

  “向火星移民有可能吗?是不是很遥远的事情?中国太空安全的现状怎样?”本报一位编辑首先提问。
  “探测火星不是遥远的事情。”戚发轫表示,火星探测和人类登上火星是两个概念,从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来看,火星探测可以实现,当然也要看具体的计划。
  至于人类是否能在火星上生存,戚发轫表示,科学界对于这一话题也有争论。“按照现在的运载能力,上去回来一次要五百多天,人能否适应?也有观点认为,现在去做投入太大。我们也在这方面做着各种准备。”
  载人航天听上去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需要投入很大的研发和建设成本,那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工程?两位专家从国家安全战略和全人类发展的长远未来给予了高瞻远瞩的解释。
  “假设通信卫星都不工作了,人类将如何生活?想想就会明白,今天我们的生活有多么依赖航天事业。”戚发轫表示。
  张建启表示,要把对航天事业的认识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载人航天事业不但关乎我国的太空安全,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女航天员上天
满足国人期待

  神舟九号升入太空,刘洋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本报一位记者提问:“杨利伟于2003年进入太空,9年后有了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在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和培养方式上,是否男女有别?”
  有统计显示,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7个国家共50余名女航天员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充分证明了女航天员完全可以胜任并出色完成太空飞行任务。“航天本身就是人类进入宇宙的探索,人在空间中的生理情况也是一个研究课题,我们叫‘空间生命科学’,所以没有女航天员上天是不完整的。”张建启说。
  戚发轫做了比喻。“航天员可以分成两种,一种类似于汽车驾驶员,车万一出了问题要去维修;另一种叫做有效载荷专家,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实验,对太空适应力的要求就没那么高。男女的选择并无明显的差别,仅有的差别是对身体条件的要求。”
民资参与航天
有活力也有优势

  美国的民营资本成功组织了“龙飞船”发射,民营资本介入航天领域的实践也让张建启对中国航天工程未来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航天是不是一直要靠国家专项工程投入下去?在张建启看来,中国航天事业引入民营资本,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张建启认为,民营资本参与航天事业,有活力也有优势。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航天事业发展并非不能引入民营资本。张建启表示:“未来不但在航天领域,包括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引入民营资本也是大势所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