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建启戚发轫做客本报谈“天”
只有航天事业强大了,国家安全才更有保障
  • 2012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18日,张建启(左)、戚发轫(右)做客本报编辑部,为本报题词。 本报记者 邱志强 摄
  本报济南8月18日讯(记者 董钊 王茂林) 18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部长张建启中将,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做客本报编辑部,与编辑记者畅谈中国航天。
  18日下午,当两位长者走进山东新闻大厦新闻会堂时,立即引来长时间的掌声。一场题为“窥天机——世界航天发展前沿与航天报道新视角”的专题交流会在这里举行。之后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交流中,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张建启、戚发轫用形象平实又不乏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个人投身航天事业的经历,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青年编辑记者在从事航天报道中所应担负的责任。
  张建启说,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差距。戚发轫则表示,中国已是航天大国,但尚未成为航天强国。
  “中国要有远见,我们的航天要站在下一代人长远发展的角度,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事情,这关系到几代人的生存发展空间。”戚发轫语重心长地说,探索是开发的前提,太空环境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中国在载人航天研究领域还要进一步提高利用太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资源,才能更好地保护国家的安全。
  讲座结束后,张建启、戚发轫来到本报编辑部,两位专家参观了《齐鲁晚报》文化墙、职工书画作品和部分经典版面,对编辑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面貌给予赞赏。

“载人航天需要公众热情” 两专家肯定本报历次航天报道,并为本报题词
  本报济南8月18日讯(记者 董钊 王茂林) “中国载人航天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就,这与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也与媒体发挥的力量分不开。”在交流会现场,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表示。两位专家对于本报参与的历次载人航天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交流会上,张建启、戚发轫结合自身经历,对媒体记者从事航天报道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张建启称,他有一次在国外被认出,就是因为当地媒体对神舟七号发射做了大量报道。“在航天报道方面,媒体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因为中国载人航天需要公众的热情。”
  在本报编辑部做客的过程中,张建启和戚发轫分别为齐鲁晚报题词。言辞简练的题词,让在场的编辑记者更加感受到两位航天领域的长者对于媒体寄予的期望。其中,张建启的题词为:“弘扬齐鲁文化,提高人民素质”;戚发轫的题词为:“感谢齐鲁晚报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爱和支持”。
  交流会上,两位专家对于本报的历次载人航天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物简介
张建启
  中将军衔,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探月工程一期副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现任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兼任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国际咨询公司高级顾问。
戚发轫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来听专家 讲“神舟飞天”
  本报济南8月18日讯(记者 董钊 王茂林) 19日上午,齐鲁大讲坛将邀请中国载人航天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部长张建启中将、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为您讲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本次大讲坛上,两位专家将全面展现中国载人航天的生动图景。齐鲁大讲坛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山东大学、齐鲁晚报联合主办,以“搭建思想平台、共享精神财富”为宗旨,每月两期,每期邀请一位嘉宾担任主讲。大讲坛坚持公益性原则,向社会免费开放。
  讲座时间:8月19日(本周日)上午9:30
  讲座地点:山东省博物馆一楼报告厅
  咨询服务电话:省社科联科普部 0531-82981378
  齐鲁晚报热线:9670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