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年打磨柳子戏一著作
郓城潘若鹏一生痴迷柳子戏,并探寻柳子戏前生今世
  • 2013年04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潘若鹏向学生讲述有关柳子戏的传说。
文/片 本报记者 邢孟 本报通讯员 李英 刘考勇 

  “弦子戏、柳子腔,梗米白面羊肉汤”“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扒了房子卖了地,也要听小桃(刘云泗)的弦子戏”……这些传说在郓城县潘庄村的村民当中流传了几百年。而从潘庄村走出去的潘若鹏不仅是个忠实的柳子戏爱好者,对柳子戏的研究更是痴迷,他倾注二十年心血,写就了一部《柳子戏史研究》著作,这对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百年传承>>郓城小村庄走出“柳痴”
  郓城享有“书山戏海,筝琴之乡”之称,拥有山东柳子戏、山东梆子、枣梆、两夹弦等10多个剧种。退休赋闲在家的潘若鹏是个忠实的柳子戏爱好者,他老家郓城县潘庄村,是一个流行着柳子戏近二百余载的村庄。至今,当地传有“弦子戏、柳子腔,梗米白面羊肉汤”“扒了房子卖了地,也要听小桃(刘云泗)的弦子戏”“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等各种传说俗语。潘若鹏自呀呀学语就听其韵律,赏其妆扮,柳子戏的音符早已溶入他的血液。当他挎起书包上学堂之时,就能模仿戏中的人物在路上嬉戏。
  从幼时的喜爱,到青年的酷爱,发展到中年时的痴迷,潘若鹏的生命中已缺少不了柳子戏,生活中他留意相关资料和传说,随时注意收集有关柳子戏的资料。没有公职,有了闲暇时间,他就开始自娱自乐地研究、整理,调查走访省内外许多民间柳子戏老艺人。
  走进潘若鹏的书房,几千本书籍把书房摆得满满的,这是潘若鹏多年研究柳子戏的精神食粮,书中的圈点依然清晰;几十本剪报本,分门别类地记载着中国戏曲、柳子戏、诗词研究等内容;二尺多高的手稿,记录了他多年研究柳子戏的过程;近百张柳子戏录像带、光盘,排列整齐,似乎在诉说着柳子戏的百年历史。

探根寻源>>研究柳子戏前生今世
  由于喜欢,关于柳子戏的任何消息潘若鹏都很关注。1993年12月26日,《联合报》刊登了一篇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文章,作者郑松在文章中写道:当毛主席听到柳子戏时,对身边的山东省委书记舒同、省长谭启龙等同志说:“人们都把山东的地方代表戏说成是吕剧,依我看应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也大。”由于有剪报的习惯,潘若鹏第一时间将其保存下来。在后来山东省柳子戏剧团到郓城演出时,潘若鹏在和剧团领导、演员闲谈时提起这件事情,没想到根据这份剪报,省柳子剧团组织了专门小组,去省博物馆查资料,专访郑松,保留了第一手采访资料,柳子戏作为山东省地方戏代表的说法也正式被提出来。
  从此,潘若鹏更加注意搜集整理资料。2009年,山东省柳子剧团建团五十周年之际,潘若鹏在著名刊物《戏曲丛刊》上发表了《柳子戏诌议》一文,引起部分柳子戏爱好者以及专家共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传承人黄遵宪把该论文推荐列入“中国五老关心下一辈公益工程委员会”优秀论文名录。2010年1月——2012年6月,潘若鹏任省柳子剧团顾问期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决定出版山东省地方戏丛书,剧团推荐其主笔编写了《柳子戏》。
  如今,他花费二十年时间写成的《柳子戏史研究》即将出版。全书论述了柳子戏的前生今世——柳子戏萌于宋,生于元,盛于明,衰于清,清末民初至文革有小繁荣期。潘若鹏在著作中用充足的证据,对柳子戏的历史、社会、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做了介绍,多方位对柳子戏的形成与发展做了论述。书中既有作者深入民间调查、整理的口传珍贵历史资料;也有民间老艺人口述;还有经多方面调查的古今柳子戏职业剧团、业余玩友班社的传承谱系资料以及柳子戏在山东省内、华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传播、影响范围。“它集文学史和戏曲发展史并论,国家历史变迁常识于一身,资料丰富,观点鲜明。”被著名柳子戏表演艺术家黄遵宪称为“寻东柳根系,辩北曲遗踪”的资料存库。

孜孜不倦>>只为柳子戏传承与发展
  柳子戏《打登州》中秦琼的山东好汉形象家喻户晓;口头禅“孙安动本、心思已定!”在民间盛传;人们常用“哭得跟李三娘似的!”形容人悲伤……柳子戏在山东人民中的社会影响和作用,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是,由于柳子戏曲牌难唱、难学,音乐结构复杂,同时随着现代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降低,学习柳子戏的人也越来越少。
  为了柳子戏的传承和发展,一生关注柳子戏的潘若鹏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教育系统工作期间,潘若鹏就竭尽自己的能力呼吁对地方对柳子戏进行保护和传承。2006年,潘若鹏提出“传统文化进校园”,创办特色教学,力争全县“一校一品”,并在郓城张营镇晨光学校和陈坡乡中英文希望学校两处设立了传统文化教育试点,请当地老艺人传授柳子戏等戏曲知识。如今,陈坡中英文希望学校已陆续培养120余名柳子戏传承人,柳子戏爱好者近5000人。
  “柳子戏具有典型的山东人豪爽、聪慧,行侠仗义、敢作敢为的个性特点,跟鲁西南一带的民风民俗非常合拍,很受学生喜爱,这为柳子戏的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潘若鹏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