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运河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临清欲借申遗成功之机复兴
2014年06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居民在会通闸附近钓鱼,远处可见会通闸全貌。
   依托运河再造临清港口商埠
  文/片 本报记者 王传胜 凌文秀 杨淑君
通讯员 时永强    
  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工商重镇,江北五大商埠之一,享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美誉。
  如今,面对运河申遗成功的千载良机,如何保护、发掘、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摆在临清人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临清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有四个点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两段河道:小运河(邱屯水利枢纽至头闸段)和元代会通河段(鳌头矶至临清闸);两个遗产:临清运河钞关和鳌头矶。同时,临清中州古城区被划入世界遗产缓冲区保护范围。
  明清时期,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要冲,地理位置优越,漕运兴盛达300年之久。经济的繁荣,逐步衍生出以“开放融合、崇文重商、传承创新”为主要特色的临清运河文化。
  临清城市的移民特征十分明显,许多外来客商因经商需要来临定居,南北文化甚至东西方文明在临清交汇延展。京剧艺术、山东快书等曲艺在临清发展壮大,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西方宗教文化在临清传播,贡砖、哈达、狮猫、酱菜等地产名品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临清开放融合的文化现象。
  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中才介绍,去年以来,临清市实施了元明运河环境整治工程,对钞关、古闸桥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恢复了运河原始风貌,改善了沿岸人居环境。今后,临清市将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将发展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大宗商品集散地以及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园区,再造临清港口商埠,带动临港加工、仓储、物流、旅游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抓住千载良机再现往日繁华
  张中才介绍,临清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在保护开发与利用好运河文化资源上,多年来临清市一直在用心经营“运河名城”这一城市品牌,坚持保护性开发、打造旅游精品、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临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聊城市级9处,临清市级40余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7个,聊城市级21个。临清现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虽然级别高、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损坏严重,如鳌头矶主体建筑体量偏小,钞关破损较为严重,舍利塔则独立于荒野之中,古城街道格局虽在,但整体建筑风貌和古建筑原貌受损较大,加大了开发难度。
  借助此次运河申遗成功的千载良机,临清将进一步充分利用名胜古迹、名人故里、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等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发运河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名城、名胜、名人、名产、名吃的“五名”优势,不断提高临清运河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实现临清的跨越发展。
  正如当地运河研究专家马鲁奎所说,运河申遗成功,抓住这次千载良机,实现临清复兴,再现往日繁华,是每一个临清人的梦想。
预计临清很快 迎首拨游客潮
  临清运河研究专家马鲁奎说,他做了一辈子文物工作,运河文化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临清与运河共荣共衰。这次大运河申遗成功,临清人无不为之高兴、自豪,同时,肩负的责任也更重了。
  去年以来,为备战运河申遗,临清斥巨资整治元运河,发掘闸桥、修缮钞关等文物,已经退休的马鲁奎,怀着对运河的感情,主动参与其中,见证了这段光辉历史。
  临清市旅游局副局长郑书红介绍,临清旅游的核心就是运河文化,除了鳌头矶、钞关、舍利塔、清真寺等文化遗存,坐落在两条运河间的中州古城,历史格局、肌理保存完好,是一座原生态的活态博物馆。这些旅游资源散、体量小,基础设施薄弱,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郑书红说,运河申遗成功,预计今年“十一”临清将迎来首拨游客潮,如何接待成为当务之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