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区3小时排完积水
防汛抢险专业队和城市防汛抢险预备队共180余人全部出动
2015年08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黄河十路渤海八路邮政局小区积水严重,动用抽水泵往外抽水。 本报记者 王晓霜 摄
     本报8月3日讯(记者 王领娣) 2日夜间至3日白天,滨州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市城区部分地区出现积水现象,特别是老城区严重积水,防汛抢险专业队和城市防汛抢险预备队共180余人全部出动。经过3个小时的排洪抢险工作,市城区道路积水工作基本排泄完毕。
  2日晚,经过2个小时的降雨后,滨州市城区马路上开始出现积水,而3日早大雨仍旧没有停下的迹象,而此时滨城区老城区出现严重积水,一些路段积水甚至达到50厘米。正值上班高峰期,积水给市民外出带来很多不便。
  本次降水之所以导致市城区积水严重,除了与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年代早行洪排涝能力低有关之外,德大铁路和济东高速公路的施工对秦台河、新立河、滨南支沟等主干河道的排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跨河桥梁跨度较小,也影响了汛期排水。“由于都在施工阶段,泄洪管道还没有开通,影响了城区的排水。”相关工作人员介绍,11点左右施工地段的泄洪管道才开通。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还没到上班时间,滨州市住建局就开始安排相关人员奔赴现场查看积水情况,根据需要,市住建局从局机关及下属单位抽调人员组建了7支140人的城市防汛抢险预备队伍,实行局领导包路段制度,每名领导带领一支抢险预备队伍负责5-6条道路的排水除涝工作。市政工程管理处组建了40人的防汛抢险专业队伍,降雨时上路巡查,及时排除道路积水及安全隐患。
  经过3小时的抢险工作,到上午11点30分左右,除了老城区黄河一路、黄河三路两路段外,市城区积水排水工作基本完成。
 延伸阅读 
建排防工程,三年根治城市内涝 2018年底基本完成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化
  渤海十路以东、黄河八路以南区域为老城区,该区域因地势标高较低、建设年限较早,排水采用雨污合流制,主要靠自流与强排相结合来完成排水任务;黄河十路以北及渤海十路以西区域为新建城区,该区域地势标高较高,均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市城区的排水河道主要有西沙河、小开河四干渠、新立河、张肖堂干渠、滨南支沟、秦台河等,现状排水(雨水)共分为七个排水分区。
  虽然市城区排水体系比较健全,但由于滨州市夏季高温多雨,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汛期内降水较频繁,降水时间集中,降水强度大,局部性暴雨时有发生的情况下,滨州市排水防涝仍面临一些困难,滨州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自然比降小,雨水汇集排出时间比较长,易形成内涝。
  老城区为雨污合流制排水体系,部分管渠设计断面小,与河道连接的管道多采用溢流井式排水,遇强降雨时排水较慢。部分排水设施建设标准低,不配套。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年代早,管径偏小,行洪排涝能力低,易雨后积水,且改造难度大,部分河道淤积严重,下游排水不畅。
  市城区河道全部汇入潮河入海,城区及下游部分河道已多年未清淤或清淤不彻底,秦台河、滨南支沟、新立河、张肖堂干渠等排水干渠上建有多处橡胶坝、倒虹吸和一些桥孔过窄的桥梁等,阻碍了汛期排水。
  为了彻底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必须从源头治理,采取排蓄结合的形式,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海绵城市。积极推进防汛工程建设,清淤、疏浚泄洪河道和排水管网,提升排水能力;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到2018年年底,基本完成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形成排蓄结合、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本报记者 王领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