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困要靠“授之以渔”
2016年04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云云      

  当我穿梭在众多求职者中时,顿时有了一种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感觉。想起自己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很多同学会将工作经验或者工作带给自己的改变写在简历的首位,而不是将目光放在传统意义中的“收入”上。同样,在玉皇庙的招聘现场中,我发现很多年轻的贫困户希望找个工作学点技术,慢慢改变生活。 
  给贫困户补贴,帮着贫困户修路等情景早已司空见惯,和以往相比突然觉得今天这样的招聘会新意十足。给贫困者一个找工作的平台,让他们通过努力,通过学来的技术增加自己的收入,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改变现状方式。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位企业负责人谈到,只要干得好,员工的收入和待遇都会得到较大的改善,月薪3000以上再平常不过。采访后我也有理由相信,在商河这个地方,只要愿意努力工作,这样的收入足以让他们将“贫穷”的帽子摘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如果有心,每一个求职者在工作舞台上都是一个潜力股,他们的未来不可估量。也许多年以后,就像招聘会上90后小袁说的那样,不仅他们脱贫了,他们也可以帮着更多的人脱贫,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脱贫的技术和生存的法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