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句国:湖光山色中的孤独守望
2017年02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九龙
  须句国是小国中的小国,身处鲁国和邾国两强之间,自然不会有好日子过。灭国、复国、再灭国,看来有大国撑腰也未必会有好的下场。扑朔迷离的一国两都之争背后,隐藏着多少颠沛流离的心酸?神秘的凫山羲皇庙和失落的须句国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湖碧波荡漾,凫山逶迤绵长,湖光山色间沉淀着众多古老的传奇。
邾鲁相争
引得两度灭国

  位于东平湖一带的须句国又叫须朐国,是“风姓四国”中比较弱小的一个,它能在西周王朝分土封侯过程中榜上有名,主要还是因为沾了先祖太昊的光。不过,即使在“风姓四国”内部,须句国也是个颇为另类的存在。任、宿、颛臾三国先民远在上古时期就活跃在山东大地,江湖上早就流传着三国的传说,而须句国先民在西周以前却长期默默无闻。这种状况,即使在须句国被封为子爵之国后仍然没有多少改变,直到春秋时期两度被灭国时,才侥幸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公元前639年,须句国第一次被邾国所灭。从春秋初年开始,邾国与鲁国的关系就不和睦。鲁国是朝廷指定的山东诸国的“班长”,礼崩乐坏后借着殷实的国力开始对外扩张,时常入侵旁边的邾国。可是,这邾国并非“软柿子”,不仅敢和鲁国硬碰硬,自己也时常入侵周边小国,开疆拓土。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一次,须句国不幸“挂彩”了。
  无奈之下,须句国君逃奔到了鲁国寻求帮助。要知道,鲁僖公的母亲正是须句国人,算起来,鲁僖公也是半个须句国人,邾国此举简直是在啪啪打鲁僖公的脸。母亲让僖公晋封须句国君,从而“崇明祀,保小寡”、“修祀纾祸”,并责令尽快帮助须句复国。到了冬天,鲁僖公果然出师伐邾,成功夺下了须句的地盘,并让须句国君复国。
  邾国见煮熟的鸭子飞了,心有不甘,于公元前638年出师伐鲁。傲娇的鲁僖公看不起邾国,竟然“不设备而御之”。大夫臧文仲劝谏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希望僖公不要轻敌,认真做好战备,但鲁僖公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丝毫不当回事。果然,两军交战,鲁国大败,连僖公的头盔也成了邾军的战利品,被悬挂在城门之上,成为鲁国历史上的一大国耻。战争本就是因须句国而起,这下子,倒霉的须句国又被邾国给灭掉了。
  公元前620年,休养生息后的鲁国再次卷土重来,向邾国报复,拿下了须句之地。不过,新君鲁文公这次没有兴灭继绝,而是把自己的一个儿子封在这里,统治这片地方。至此,须句国最终灭亡,土地为鲁国所并。
一国两都
水漫千年古城

  因为国家实在不起眼,史书对须句国的都城所在语焉不详,为了这事,从古到今,学者们可没少打笔墨官司。
  清代的蒋作锦是东平湖当地人,咸丰年间进士,曾任过黄河钦差。此人知识渊博,富有考古精神,对东平湖一代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都作过精细的考证,著有《东原考古录》。关于须句都城,他认为在安民山东的济水上。《东平县志》亦载:“须句城,在安民山东济水上……今安民山东六里张家庄其故城也。” 
  安民山在今济宁梁山东平湖新湖区内,以前这里是黄河、济水、汶水三条大河环绕的地方,河流纵横,山湖相映,虽说风景秀丽,但是经常发生水患。因为地势相对较高,百姓常在此避难,故名安民山,如今安民山早已改名为小安山。据1959年、1962年、1976年先后三次对安民山东北青固堆文化遗址调查发掘,考古学者根据出土文物初测为七个文化层:一至三层为商朝中期文化层;四至六层为商早期文化层;第七层则进入原始社会晚期文化层,属于龙山文化层。由此证明,人类在这一带活动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发现须句故城遗址。
  除了安民山以外,泰安东平须昌故城也被认为是须句国都所在。须昌故城,早就淹没于东平湖中,已难见旧址。过去的须昌,北抑燕赵,南控江淮,在秦汉至唐宋时期,舟车四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不过,从五代以后,黄河下流不断决口改道,多次流入巨野泽。日子久了,泽底淤高,泽水分流,使得须昌城水患频发。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黄河决口,水势悍激,侵进须昌城,古城从此沉入湖中,彻底废弃。
  一个国家两座都城,根源还是在于须句国当年的悲惨命运。当须句国第一次被邾国所灭时,须句国君逃到了鲁国,而其他族人纷纷四处逃命,在同姓的任、宿两国帮助下,他们终于找到了新的安居之所,也就是后来的须昌城。按照当时“族迁名随”的惯例,迁徙后的新居地仍称须句,后改为须昌。因此,《水经注》称:“(济水)又北过须昌县西。京相璠曰:须朐(句)一国二名,盖迁都。须昌,朐(句)是其本,秦以为县。”
羲皇古庙
或与须句有关

  提起须句国,羲皇庙是绕不开的话题。凫山是今邹城、滕州、微山的界山,相传伏羲女娲在东、西凫山滚磨成亲,繁衍人类。据说在遥远的地质年代,此处一片水泽,两山顶冒出水面如卧凫状,所以叫凫山。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与泰岱、龟、蒙、峄山等并列的大山,并且是鲁国的南部屏障,是鲁国与淮河流域的另一大国徐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地方。
  凫山羲皇庙又名伏羲庙、伏羲女娲庙、人祖庙,俗称爷娘庙,始建年代无考,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重修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后经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百余间,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遗憾的是,古庙于1929年被军阀梁冠英部焚毁,现遗址碑碣尚存。
  凫山羲皇庙号称“亘古有之”,元朝于钦《齐乘》云:“凫山……古有伏羲庙。”究竟“古”到什么程度呢?当地志书认为,羲皇庙一带曾是须句国的统治范围,羲皇庙也正是须句国所建立的。这种说法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是凫山羲皇庙显然与太昊后裔的“风姓四国”,特别是须句国存在非同一般的联系。
  太昊作为东夷人的首领,在山东地区的其他地方少见大规模的伏羲庙,但是凫山山脉范围内,却有三处规模宏大的伏羲庙,而且都很古老。一在邹城凫山,一在滕州染山,一在微山陈庄。三庙呈三角形相对,各距二三十里路,连同“风姓四国”所在地,完全可以在鲁西南地区画出一个伏羲文化圈。
  羲皇庙虽然仅存遗址,但是山上还有许多传说与伏羲有关的地名和景点。如凫山西峰有伏羲画八卦的“画卦台”,山下有传说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的“老磨台”,山前有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墓等。
  从流亡经历和所处位置来看,“风姓四国”中的须句国后人在国家灭亡后,确实有可能在鲁国的支持下,来到凫山一带,继续完成自己家族的祭祀使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