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带动学生发展
委员建议职校对学生实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手抓
2017年04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
     本报4月19日讯(记者 李珍梅) “过去我们太强调专业和技能,但毕业生仅靠在学校学习的技能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学校的校长,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希望把优良的工匠精神引入校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崔西展说,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在知识更新与科技成果转变周期越来越短、职业更替与人才流动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里,毕业生仅靠在校学习的技能难以持续发展。“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只会干活的机器。”在崔西展看来,职业学校不仅要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更要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热爱劳动,精益求精。”崔西展坦言,像一些民用工业产品电饭煲、马桶盖等,消费者为何到国外疯狂购买?其实这并不是多复杂的技术,但同样的的原料,相同的生产线,中国工人却无法生产出与国外同等质量的产品,问题其实就出在缺乏工匠精神上,那种精益求精、不断创意求新的精神。为此,他建议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使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认识提高起来。“职业教育要为个人谋生做准备,要为服务社会做准备,要为提升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生产力做准备,工匠精神进校园不可或缺。”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青岛电子学校围绕六大核心素养,在教育机制、育人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力图给每个学生成才的机会。学校开创性地提出了“1+1+1”人才培养模式,即让每位学生具备一项专业技能、一项文体特长和一项兴趣爱好,优化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在音体美方面又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信心大大增强。”崔西展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