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创森,济宁新造林32.3万亩
推门见绿,百姓尽享绿色福祉和生态“红利”
2018年1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 纸 蝶 变  只 为 一 城
2018.11.30
星期五
读者热线:
0531-85193700 13869196706
  本报记者 褚思雨 通讯员 张晓东
  马路间绿色乔木错落有致,大小公园被植被覆盖……如今,行走在济宁的大街小巷,人们会欣喜地发现,道路已被装扮成一条条绿色的生态园林走廊。一乔一灌,一花一草,都极尽张扬,焕发勃勃生机。今年10月,济宁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再添一张靓丽的“国”字号生态名片。
  规划植“绿”
彰显生态理念

  从城市社区到郊野乡村,从山区丘陵到阔野平原……三年创森,济宁确定了“一核九星、四区三带、三网多片”的规划布局。以大地植绿、心中播绿为重点任务,规划了森林生态保护两项内容、森林支撑体系五大措施、森林生态六大工程、森林经济七大产业等建设内容,累计完成新造林32.3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到228万亩。
  “出门见景、开窗见绿,如今每条道路两边都栽植了许多景观植物,就像漫步在一条条绿色的生态园林走廊里。”市民刘女士高兴地说,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创森成果。为提升绿化效果,全市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建设,目前中心城区公园绿地达到182个,60余条道路完成增绿补绿,80个老旧小区完成绿化提升,形成了城市绿色生态屏障。
  山区绿化按照“一年造林、三年管护、分批付款”高标准推行工程造林、专业队造林,“封、造、抚、育”同步进行。创森以来,全市完成退耕还果还林15万亩、荒山绿化12.5万亩,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6个。
  绿色通道建设方面,在过境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和环微山湖、南水北调东线沿线、主要河流水源地及沿河两侧,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生态防护林带;在微山湖区、采煤塌陷区和主要河湖水系,递次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4处。目前,全市绿色通道长度达到3197公里,水系绿化带达到1200余公里,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95.75%,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94.4%。
市场兴“绿”
加速产业惠民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让济宁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提升了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让百姓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祉和生态‘红利’。”济宁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17年,全市林业产值实现577亿元、增长11.5%,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强劲。
  “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山,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山上有景观,山下有果园’的田园综合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邹城市峄山镇林业站长贾伟介绍,2012年邹城开始在9个山区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不仅生态效益明显,还带动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林果基地示范园发展,推动了山区居民创业致富。
  “创森”以来,济宁通过产业基地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园区引动、名优品牌促动、合作组织联动等形式,建起了123.75万亩葡萄、苹果等特色经济林,60多万亩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等高效林下经济基地,近50万亩苗木基地。同时,鼓励发展木本粮油、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杞柳编织等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成市级以上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5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33家,全市林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1个。
  同时,济宁利用生态资源,在全市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及AAA级以上景区建立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02处,新建济宁森林湿地科普馆5500平方米,森林旅游人数每年达到55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15亿元。开展生态主题宣传教育和森林城市建设宣传教育活动,真正使植绿、护绿、爱绿意识深入人心。
今日本报B01—08版 本版编辑:李蕊 组版:李腾 校对:朱熔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