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仓皇出逃时也不忘带上许多精美的玉器……
可以想见,这样一个爱玉如命的西太后,一朝伸腿西天去,怎么会舍得将自己钟爱的珍宝遗弃在人间,而不伴随着自己在地宫中一起打发寂寞的时光呢?更何况,素来相信玉能养颜,并有灵动之气的她,一定也期望着能依靠大量的珠玉,维持死后肉身的不腐……
所以,无怪乎尽管东陵陵区内有那么多座陵墓,孙殿英首先选中的还是慈禧的定东陵了。
果然,当孙殿英的部下们终于用炸药崩开慈禧的墓穴,刀劈斧砍撬开内棺时,眼前的景象的确让他们震惊了:埋在地下已有近二十年之久的慈禧,面目竟然栩栩如生,仿佛睡着了一般,从头到脚,一身穿挂都是宝石,量一量竟有五升之多。身边陪葬的宝物更是多得无法统计。头戴珍珠凤冠,脚蹬两只翡翠西瓜,口含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痕,合拢则射出一道绿色的寒光,黑暗中能于百步之内照见头发。
而据慈禧的心腹太监李莲英与其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入棺前,曾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珍珠凤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一千万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二十七尊……据当时人统计,慈禧棺椁内的珍宝,价值当在五千万至一亿两白银,堪称世界之最。
但慈禧做梦也没有想到,原以为可以在地下永享万年太平之福的她,下葬不到二十年,就惨遭一双双握枪的手的蹂躏,尸骸被抛出棺外,脸朝下趴在棺盖上、泥水中;一手反扭在身后,嘴里的宝珠被抠走,上衣被扒光,下体仅剩一条内裤……
可见,“奇珍异宝聚一棺,分明是祸不是福”。
受此奇耻大辱,溥仪当哭;慈禧地下有灵,亦当哭泣。因为正是她埋入地下的“贪婪”,激发了地上掘墓人的“贪婪”,不仅破坏和损毁了已然成为文物的古建筑群,同时也扰乱了她这位生前曾倍极尊容的帝后的宁静……
财富就其内涵和外延而言,应该有两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我们通常所说的财富主要是指与人们的衣食住行休戚相关的物质产品。这些物质产品所具备的种种使用价值,都指向一个固定的目标———满足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年龄层面,以及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人类所不断变化着的各种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金银和货币正是在协助这些物质产品完成交换的过程中,也让自身摇身一变成为财富的象征。
广义而言,我们所赖以为生的地球上的一切,都可以视之为财富。河流、山川、土地、森林、矿藏、土壤、石块是最原生态的财富,粮食、瓜果、蔬菜、牲畜、汽车、飞机、轮船、计算机、手机等则是这些原生态财富的衍生品。作为衍生品的财富区别于原生态财富的本质是人的劳动。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贤相和哲人管仲曾说过:“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力毋以致财。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见《管子》“八观”篇)而被马克思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1623-1687)当年也曾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因此,构成财富的最根本的要素离不开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
作为同时是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人们通过劳动或经商获取财富,一方面满足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感情、享乐、安全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一个物质产品极端匮乏的社会里,大多数人对于财富的追求可能仅限于或者主要限于生存需要、感情需要以及安全需要几个层面。这时候,人们往往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找对象顺利,生儿育女负担得起,感情有所寄托,且老有所靠,就很知足了。而在一个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里,虽然生存需要、感情需要、安全需要依然还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但“饱暖思淫欲”,当前几种需要已然得到满足后,享乐和自我实现(提高社会地位、受人尊重等)的需要,则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于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享受,人类围绕着财富所展开的竞争便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作为这种生存竞争的结果,则是财富无一例外地经由各种途径向富人,向达官显贵,向皇亲国戚等少数统治阶层的财富之窖中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