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榕博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在刚刚告—段落的第108届秋季广交会上,许多青岛参展企业表示,全球市场复苏让这届展会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海外订单最多的—届。然而面对9月份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以来单月最大升值幅度,无法预计未来汇率走向的不少中小企业对海外订单高挂“免战牌”。尽管机电、纺织、轮胎企业各自“出招”避险,但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相关产品出口已出现拐点。
再多的订单不敢接
“第108届广交会上洽谈的客商比历届都多,交易额还略有上升,但展会这几天,每位参展商心里都罩着人民币升值那块阴云。”青岛市商务局会展处的赵晓飞刚结束广交会一期的工作。“大家展会上都在捕捉信息,很多参展商担心升值就赔钱,没有信心接单了。”赵晓飞告诉记者,他问参展企业参展情况、订单情况如何,但企业大都不愿谈细节。再多的订单不敢接,谁也高兴不起来。
不报价,少签单,意向订单比实际订单多。记者了解到,由于汇率前景不明,一些中小企业索性将洽谈会变成了展示会。参会的澳柯玛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张女士说,以前展会上客商都是货比货、价比价,但这次很多中小同行业者选择不报价,产品只作展示,而很多海外客商也担心,人民币升值,中国商品传统上的价格优势就会逐渐丧失。但张女士表示,今年与澳柯玛洽谈的不但有东南亚、非洲的老客户,也有欧美等地新客户,面对逐渐升温的海外市场,即使9月份人民币升值了2.5%,企业还是选择了接单。
而在液晶电视出口方面异军突起的海信集团也选择了接单。“家电行业利润不足5%。为保证利润,此前的欧元贬值,公司已在慎重研究相关对策。”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新曾向记者表示,改进技术、提高价格,并运用适当金融手段,海信在应对汇率变化上已经有所准备。
赵晓飞告诉记者,因为广交会第一期是机电和高科技产品,海信、澳柯玛这些高科技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来降低成本,或者寻找替代材料、替代市场来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对于其他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解决汇率不稳带来的出口压力恐怕办法不多。
汇率、原材料“蚕食”利润
在距离广交会现场千里之外的青岛,为数众多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同样在承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不少企业主表示,除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原料成本价格暴涨让企业面临双重考验。随着美元贬值加剧,钢铁、棉花、橡胶等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猛涨,汇率和成本形成的“剪刀差”正在让这些企业微薄的利润更加萎缩。
在青岛历史最悠久的纺织出口企业青纺联时尚生活馆有限公司,总经理房燕最近一直对摆在桌上的国内外订单做着“加减法”,接受一些国内订单,减少一些欧、美、澳订单,保持生产总量平衡。“现在这个关头,我们规避风险要比赚钱更重要。”
今年以来,服装纺织原料之一棉花的价格飞涨。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显示,9月1日,棉价为18002元/吨,10月19日,棉价已经达到24526元/吨。服装面辅料涤纶、化纤、聚酯纤维、人造棉、毛料等价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房燕举例说,以一件售价25美元的出口成衣来说,利润不过十几元人民币,而面辅料的每一轮涨价都“蚕食”掉利润几角,甚至一元多,更可怕的是这种原料价格上涨目前仍未停止。
“现在原料价格一天一涨,人民币汇率也几天一变,成本和利润都成了不确定的,所以我们很难报价啊!报低了我们赔钱,这种损失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房燕说,从今年6月19日中国重启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3%。单从结汇方面,人民币汇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意味着此前订单利润损失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据统计,在青岛,目前与青纺联一样共同承受汇率和成本“剪刀差”的纺织出口企业超过1200家。
而参加此次广交会的国内最大的高端轮胎出口企业一一一青岛福临轮胎有限公司副总刘宁告诉记者,美元贬值带来橡胶、铜等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一路飙升。“9月17日国际市场每吨橡胶价格是2.53万元,今天的报价达到了3.2万元。”刘宁给记者算了一下,仅橡胶一个月内便提价25%,从6月份至今则累计上涨了60%,加上人民币升值,轮胎出口企业的利润已逼近底线。他坦言,虽然欧元汇率危机时他们曾采用套期保值、对冲基金甚至尝试人民币跨境结算,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