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播客 -微博 -拍客 -活动 -全媒体 -晚报电子版 - 晚报数字报 - 生活日报 -邮箱 -wap网站 -便民 -专题 - 世博
 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封公开信影响一代人
  • 2010年10月23日 作者:
  • 【PDF版】

    (上接B01版)

    那么,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能不能行?有人就提出,老百姓常讲“老大憨厚、老二聪明、老三猴精”,不要老二老三,会不会把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弄没了。对此,又有人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名人为例,说明头生子智力不比老二老三差,毛泽东、鲁迅都是老大,就是有力证明。

    那么,劳动力会不会出现短缺,问劳动部;兵源会不会短缺,问武装部;教育会不会出现问题,问教育部……还有孩子的抚养问题、养老问题、家庭结构问题、男女比例失调问题等等,甚至,因为唐山地震,有人提出万一出现灾难,老人死在家里都无人知道无人管该怎么办?

    在走访调查独生子女家庭的时候,许多家庭没有遇到没有想到的问题,起草《公开信》之前,都被专家想到了。

    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还不能搞“一刀切”,针对某些困难群众和少数民族,可适当放宽。

    “可见当时党中央对这件事是非常认真、谨慎的,不是一拍脑瓜想出来的,不是一拍桌子就定下来的。”张敏才告诉本报记者,《公开信》从起草到发表共用了3个月的时间。

    要给百姓吃两个“定心丸”

    一是不搞一刀切,二是政策不是长远的,是阶段性的。

    《公开信》的起草工作,由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陈慕华同志领导,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栗秀真和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梅行具体组织。

    宋健以控制论专家的博学多识写了近两万字的初稿,富于科学性和趣味性。

    人口学家刘铮也写了一个初稿,他是统计学出身,列举了许多数据,学术性强,也有六七千字。

    之后,书记处研究室又召集参加起草的八位同志开会,就《公开信》的内容、写法和要求进行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公开信》要突出的几个特点:要短,长了读的人就少了;文字要通俗,让老百姓看得懂;要回答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既讲好处,也讲弊端;给百姓吃两个“定心丸”:一是不搞一刀切,二是政策不是长远的,是阶段性的。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议到的问题,《公开信》几乎都想到了、讲到了。诚恳透明,实话实说。”

    “当时由于宋健和刘铮同志很忙,会议确定在栗秀真、梅行、苏沛、刘庆山同志指导下,由王连城和我执笔。”张敏才被大伙认为“文如其名”。

    会后,两人日夜赶写,每写一稿都由梅行、苏沛组织一次讨论,提出详尽意见。如此反复,一连写了六稿。

    基本接近发表时的样子了,又经过胡乔木审阅修改,提交书记处讨论。

    1980年9月25日,《公开信》见报发表。

    “那时发避孕药,不仅不要钱,还给送到家里去”

    当时的计生干部,几乎都练就了一副“铜头”(不怕碰钉子)、“铁嘴”(耐心做说服工作)、“橡皮肚子”(能受气)、“飞毛腿”(能跑)的本领。

    《公开信》把全体党员和他们所联系的亿万人民摆在主人翁的地位,有些基层党支部在学习《公开信》时,书记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党中央给咱们来信了”。

    《公开信》发表后,全国大街小巷、穷乡僻壤,到处张贴,到处传诵,老少皆知。

    为了打消已婚育龄妇女对落实节育措施的疑虑,许多领导干部的家属,年过四十了,已经没有生育要求,还是率先躺在手术床上,接受节育手术。

    在医院妇产科、病房中、走廊上、礼堂里,挤满了来自农村的育龄妇女,积极落实节育措施。

    “那时候人的思想是单纯的,有的人就明确表态,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不要孩子都可以。”

    “那时候发放避孕药和避孕套,为了避免群众不好意思,不仅不要钱,还给送到家里去。”

    当时的计生干部,几乎都练就了一副“铜头”(不怕碰钉子)、“铁嘴”(耐心做说服工作)、“橡皮肚子”(能受气)、“飞毛腿”(能跑)的本领。

    在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中,控制人口增长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在《公开信》发表前的一年时间里,邓小平先后四次和国外客人谈到人口和现代化问题,指出国外某些人攻击我国的计划生育,实际上是不愿意我们发展起来。邓小平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条杠杠不能突破,这条杠杠突破了,四化就没有希望了。”

    最受关注的一句话

    在张敏才看来,通过“独一代”的奉献,人口“金字塔”已经变成“纺锤形”,中国不再需要制造“独二代”。

    约30年前,电视上曾经播出这样一个画面,记者和一个放羊娃对话:

    “放羊干什么?”“挣钱。”

    “挣钱干什么?”“盖房。”

    “盖房干什么?”“讨婆姨。”

    “讨婆姨干什么?”“生娃。”

    “生娃干什么?”“放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生儿育女不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开始重视教育。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公开信》把人口增长降下来,把经济增长搞上去的预期目标已圆满实现,中国人口已走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开始步入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趋向协调的科学发展轨道。”在张敏才看来,《公开信》功不可没。

    如今,纪念《公开信》发表30周年,里面备受关注的一句话———“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似乎发出一个信号:《公开信》已经完成了使命。

    社会上对于政策是否会放宽引起了热烈讨论。

    对此,张敏才有自己的看法,“其实我们国家的人口政策一直都在不断完善,只不过它是在缓缓地平稳地变化,就像火车进站一样,让人感觉不出来。”

    9月21日,李克强出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发言,“他的发言中的语句‘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还有‘逐步完善政策’,都可以看出来释放了一些政策方面的信号,政策肯定会调整,但肯定不会突然放开,必须是在‘稳定’和‘适度’的基础上。”

    在张敏才看来,通过“独一代”的奉献,人口“金字塔”已经变成“纺锤形”,中国不再需要制造“独二代”。

    不同年代的计划生育标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封公开信影响一代人
计划生育之历史节点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摘录)
当“小皇帝”成长为“独一代”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