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式圣诞的 N个符号——
有个词儿,叫做“被圣诞”
  • 2010年12月24日 作者:
  • 【PDF版】

    文/本报记者庄文石周锦江

    人们说,圣诞节到了中国,变得入乡随俗。

    也有人说,中国人遇到圣诞,有点“主随客便”。

    西方来客和本土“地主”互相打量、进而较量,到最后谁也说不清哪个胜了。唯  一剩下的,就是“本土化战争”的产物们,似是而非,而又似乎有它的道理。“被圣诞”的结果,不只是谁绑架了谁,还是一场相互的妥协和认可。

    被圣诞”的苹果

    “帅哥,买个苹果吧”,23日下午,潍坊学院二餐厅门前的过道上,众多摊主向着经过的每一个男生招手。

    他们知道,只要对方不是或者不打算是单身,这只苹果恐怕是免不了要买的。

    没有意外的,人们逐渐向着苹果摊围拢。大部分是男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人讨价还价。

    有人转手将苹果递给身边的女孩,有人小心奕奕地捧在手里,还有人红着脸放进书包,一言不发,低着头快速离开。

    在中国文化里,苹果似乎从未被赋予那么多而复杂的意义,但如今,一切都不同了。

    日历翻入12月下旬,那些成吨堆积在批发商仓库里的苹果,开始被一颗颗“请”出来,精选、洗净、包装,送进高级卖场或校园商店。在圣诞前后,它们被当成平安、爱情的象征膜拜。

    在批发市场上3元一斤的苹果,在这几天里卖到5元一个,而且是最低价。

    “今天,你收到苹果了吗?”

    在这几天里,对于女孩们来说,无论是白天鹅还是丑小鸭,没有人不想得到这份礼物。

    于男生而言,在送苹果的问题上,如果不愿意成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者,那结果就只有三个字,“必须的”。

    在年轻人聚集的各大校园里,商机开始被迅速而准确地捕捉。

    潍坊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大二学生田文浩,成为其中的先行者。作为该院学生会外联部部长,早在12月初,就开始和部里的6名成员做好了策划,圣诞节期间要在校园里卖苹果。

    与个别学生的小打小闹不同,这单生意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大的“野心”。

    利用院学生会的关系,田文浩的团队率先从学校拿到了正规经营的审批手续,并在学校保安处成功备案,成为校园里的“合法经营”摊点。

    接下来,田文浩又联合同学邓朝武,用边尝边选的方式,过滤掉十几个苹果批发商,用每斤3元左右的进价,分两次购买到1000多斤苹果。

    团队的其他人还请来美术系的师兄设计了三种颜色的包装盒,并联系印刷厂印制了数千个包装盒,作为补充,还花钱购买了各种颜色的玻璃纸。

    “前几年都太分散了,价格也很混乱,我们打算让它正规化一点”,田文浩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花更少的钱买到这份祝福。

    “有的地方一个苹果就卖三四块,再加上包装,价格能到八块钱,好多学生买不起。”

    为了统一价格,团队里人还找来了另外两个小摊点谈判,建议大家统一销售,但因对方只有几十个苹果的库存而放弃。“太少了,不值当,他们都是小打小闹”,团队成员赵鲁说,“等他们卖完了就只剩我们一家了。

    不仅如此,田文浩们还把触角伸向了医学院、职业学院、牧校和交通职业学院,并在这些学校找到了代理商,用支付提成的方式让他们帮忙一块卖苹果。

    22日下午,数学院的苹果摊点开始出现在校园的交通要道上。三四个男生身穿圣诞老人服装,向着每一个行人叫喊:“想要爱情吗,送她(他)平安果啊”。

    苹果生意不错,23日当天就卖出去近100斤,据邓朝武估计,按照往年的经验,销量最少也在3000个以上。

    “不是我们打劫同学,是圣诞节打劫了苹果,很多人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一份祝福或者心愿。”

    对于这单生意,他们有自己的理解:“被圣诞”的不仅仅是苹果,还有人们最简单的需求,浪漫和轻松。

    大红灯笼,圣诞树

    也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忽然就布满了节日气息。远度重洋而来的圣诞,又来了。

    在东风街和胜利街,包括商场、药铺、美容店甚至是中餐馆,到处都能看到门店玻璃上那个面带微笑的白胡子老头。

    各种折扣和赠送活动层出不穷,店主们开始习惯在顾客们离开时,送上一份小礼物,并祝福他们“圣诞快乐”。

    在市区最大的零售商品集散地小商品城,大部分饰品店都为圣诞商品腾出专门位置,圣诞老人头像、圣诞服、圣诞树、各种型号和款式应有尽有,还有一样,中国的红灯笼,红得耀眼。

    大部分买主是带着任务赶来,为办公室或者店铺购买装饰品。

    22日下午,在寿光开美容院的李婷专程赶到潍坊,在超超饰品店,她一口气买下54件圣诞礼品,包括挂件、老人头、旗子、贴画和帽子,一共花去93元。

    “我自己无所谓过不过,但是店里要搞活动,这些都是送给顾客的”,李婷说,现在同行竞争激烈,搞点小创意也是为了增加店里的人气。

    同样想法的还大有人在,李婷刚走不久,吉利汽车店的两名工作人员又提了两大包礼品走出世凯礼品店,据两人说,这批礼品花掉500元,同样是店里买单,回去营造圣诞气氛之用。

    一些公司甚至把“圣诞节气氛是否浓厚”当成硬性规定,在猫人服饰仓库值班的张秀秀也在22日下午,被公司派往小商品城购买圣诞饰品。

    按照规定,在圣诞节期间,卖场服务员必须身着圣诞服饰。张秀秀和同事的任务就是购买一批圣诞老人帽子应急。

    “试了好几家,发现质量都不大行,但无论如何今天都要买到”。

    卖了几年服装的张秀秀一眼就能看出圣诞帽子不合格,但是既然是领导下的命令,就必须执行。

    中餐馆门楣上挂着红灯笼,门上贴着圣诞老人笑眯眯的头像,醒目又扎眼。

    出生于1986年的苗力文,是市区一家景芝小炒饭店的老板。300平米的大堂,顶棚的四周是一圈红灯笼,中间是状似松枝的粉红色挂件,吧台上,挂着各色小玩意的圣诞树和财神爷塑像比邻而站,大门口,十只红色大灯笼下方,是两张圣诞老人头像。

    “我这已经算晚的了,旁边有酒店提前一个月就挂上了”。

    圣诞礼品一共花了50多块钱,田力文说,只是为了营造一个气氛,让客人们进来之后感觉温馨一点。

    “在过去,中餐馆是不过圣诞节的,自己本身不感兴趣,也没有给父母和妹妹准备圣诞礼物,但装饰一下还是免不了的,别人都过,你就不能不过。”在田力文看来,实际上有好多中餐馆是被圣诞“胁迫”,为了吸引年轻顾客,只能跟风庆祝。

    一些经营已久的老餐馆也未能幸免,在中天影城西侧的老字号“新东方酒店”,大门上也早贴上了圣诞老人头像。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以前过生日都吃面条,但现在老人们过寿不也吃蛋糕了?”,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程金蛟认为,“无论圣诞、元旦,都是节日,对市民来说,都是休息和放松的绝好机会,多一个节日并没有什么不好,没必要感到恐慌,。”

    雪地里的教堂

    平安夜,教堂里灯火辉煌。我们一起相约去教堂吧!

    小静还记得大学一年级时,一宿没睡,去学校旁边的教堂里去参观平安夜仪式。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熟悉的是,教堂在儿时的童话故事中出现过;陌生的是,人们都在教堂里忙着什么。像小静一样,有很多人并不是虔诚的教徒,但他们却在此刻最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教堂里,似乎没有想像中那样安静。因为是平安夜,里面有很多人,又似乎都很虔诚。

    唱诗、布道、新教友入教仪式、请圣灵……新年的钟声响起时,让每个人都激动欣喜。

    直到凌晨两点人们才渐渐散去。

    整个过程似是而非。和想象中的出离相悖。她从来认为,教堂意味的是新奇、浪漫,以及和未知的一场邂逅。

    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圣诞节的人竟也这么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不过真的没有什么。而在乎的只是这个形式,一个被符号化的节日。我们需要的只是形式主义。圣诞袜、圣诞卡、圣诞帽、圣诞树、圣诞老人,这一个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符号,有着非凡的生命力。

    小静在此刻对于自己的虔诚毫不怀疑,对于此情此境,满足又享受。但小静又觉得自己是游离于环境之外的,毕竟受过2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不够虔诚的小静还受到资深教徒叔叔的责怪。

    从教堂中出来,下着雪,墙壁上一个残破“福”字,有些刺眼。恍若一次时光旅行,瞬间又回到了现实。

    回想起来,和小时候姥姥带着她逛庙会一样,也是很热闹。除了现场的人有秩序一些,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

    圣诞节平安夜,雪地里的教堂,似乎也是一次很美的邂逅。但是,与信仰无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个词儿,叫做“被圣诞”
一周声音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