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教热的冷思考
  • 2010年12月24日 作者:
  • 【PDF版】

    (图文无关)

    (图文无关)

    文/本报记者 韩杰杰 片/本报记者 吴凡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80后出生的人伴着这句古谚进入幼儿园,长大。

    长大后的80后有了孩子,教育观念也变了: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伴着新的圭臬,刚呱呱落地的孩子进了早教中心,进了潜能开发学校。

    对孩子来说,早教还是太过深奥的名词。但对家长来说,孩子降临的那一刻,起跑线上的博弈便已经开始。

    被前置的起跑线

    2008年,潍坊有了第一家不同于传统幼儿园的早教中心。更早之前,“胎教”已在这个小城刮起了一阵阵旋风。

    于是,赢在起跑线理论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娃娃被送进了课堂,最小的才四个半月大。

    送孩子进早教中心之前,王学凤其实有过矛盾。一学时80元钱的学费固然是她考量的因素之一,但更多的担忧是早教真的有用吗?一岁大的宝宝开始学习,是不是瞎折腾?

    因为之前,她接收了很多关于早教的负面信息,过度教育、强迫学习、虚假宣传、监管缺位。她不想盲从地卷进早教的漩涡。

    然而,她最终也未能逃离。

    看着朋友的孩子进了早教中心,好像变得懂事、活泼了,看着朋友跟早教中心认识的妈妈们聊天,聊出“敏感期、暗示教育、ESP”等专业名词时,她动摇了。

    学总比不学好,进学校总比在家强。念头一定,她将一岁大的孩子送进了亲子园。不久,她也加入了“早教妈妈”的小团体,领略到了专业名词的风采。

    “别人家孩子一岁会讲话了,你家孩子不会,别跟我说你不羡慕,不在乎!”在他们家属院,看护孩子的爷爷奶奶,连孩子谁先叫人,谁叫人声音最大都会比,更不用说是其他了。参加培训班的孩子总会不时浮现出一种优越感,一种自信,她也想让孩子被这种感觉环绕。

    同王学凤一样,面对风起云涌、参差不齐的早期教育机构,不少妈妈们存有疑虑,难辨虚实,上还是不上,总有那么点别扭和不甘。尽管如此,伴着那么点侥幸,那么点攀比心,肩负育儿责任的她们,很难坚定地与早教机构划清界限。

    让孩子快乐一点

    “既然条件允许,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呢?”2009年,王阳带着2岁大的孩子来到了高新区亿婴天使早教中心。

    王阳送孩子进亲子园,没有很多想法。只是突然有一天,她发现孩子一个人成长,太孤单。就是整个小区,也没有几个同龄的孩子可以一同玩耍。在这个环境下,孩子说话晚,怕生人,有小朋友来同她交流,她也很回避。

    王阳回想自己的童年,虽然物质上不充裕,也不像现在的孩子被众多家人宠爱着,但似乎要比现在的小孩子过得快乐。生活在农村,面对的是一大堆伙伴,整天想的是怎么玩出个花儿来,无忧无虑。

    同时,她也发觉,虽然2007年起她就做了全职妈妈,有大把的时间,但同孩子交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进亲子园前,王阳也考察过其他的早教机构。她选择早教中心,就一个原则,能让孩子跟同龄人玩,过得快乐。她没有考虑那些标榜让孩子一目十行、识字算术的教育机构。

    “说实话,谁不憧憬孩子的未来?但是孩子成龙成凤是将来的事情。”学龄前,王阳只想让孩子享受自由的童年。

    进了亲子园后,孩子有了玩伴,在玩的过程中,变得懂事,变得开朗,王阳也能更好地同其他妈妈交流,在亲子游戏中,学会了更多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王阳交流的对象之一是徐浩香。她3岁的孩子也在亲子园学习。她笑着告诉记者,感觉这么小的孩子好像不知道事情,但是潜移默化中就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家里,看孩子拿个剪刀,紧张得要命,但是在亲子园里,工具适合小孩子玩,孩子能接触到剪刀等物品,加深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

    早教,父母的成长课

    徐晓娣,既是早教中心工作人员又是一位母亲。

    尽管在亲子园工作,她却坚持一个理念:早教不一定在早教机构完成,但是家长参与却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如此,她认为早教机构仅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工具,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导者。因为父母,即使没有想要教育孩子,也在每天影响着他们。

    没做母亲之前,她也未料到教育孩子是项异常复杂的事情。孩子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当他们提问时,回答也是种技巧。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我的一个成长过程。”为了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她总是多看些教育方面的书,学习一些教育的技巧。

    “我主张四岁半以前的孩子不要学习认字,有兴趣可以教,但不要强制性地灌输。”徐晓娣说,早教不是早期的知识性学习,早教只是开发孩子的大脑。

    总少不了点功利

    送孩子进幼儿园之前,市民黄女士探听了多家幼儿园的口碑。

    有的幼儿园主打双语教学,有的主打舞蹈、国画特色教学,有的则主打珠心算、识字。她锁定了一所能教授小学一年级课程的幼儿园。

    “不是说孩子6岁之前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吗?提前学点知识,上学比较容易。”黄女士不觉得这是高压教育。最近她还打算让儿子接受右脑潜能开发课程,据说这种教育可以让孩子“3-5分钟记十几个单词,并能活学活用”,虽然宣传不太靠谱,但开发一下右脑总归没有错。

    她没有否认自己对孩子抱有成龙梦。“谁不盼着孩子成才?小时候开发了潜能,孩子才能发展得更好!”

    她对早教非常坚持,源于她的经验。小时候,她没怎么受过教育,长大后知识受限,工作、社交都受影响。现在竞争这么激烈,黄女士对孩子的将来也有焦虑和担忧。“虽然现在玩的时间少些,但孩子以后会感谢我的”。

    对教育持有“按部就班”态度的韩子进在潍城区和平路小学任职,“有的小孩在幼儿园就将一年级的课程学了一遍,会说英文单词,会拼音,会算术。家长觉得提前接受教育,日后学起来轻松些,也不尽然,有的学得不正规,拼音发音不准,老师纠正起来也很难。而且多数小孩子对所学的知识,也不是理解性的消化了,而是一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不仅是个教育问题

    2008年,潍坊出现早教中心后,短短两年,规模化的早教机构扩至5家,幼儿园发展至1800多所。或在迎合家长的教育理念,或在引导社会的教育方向,这些早期教育机构,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娃娃,牙牙学语的,蹒跚走路的。

    对急功近利的教育现象,孙玉国多少有些担忧。在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工作的800多个日子里,他也“接诊”过类似的问题。“父母一味埋怨孩子学习不努力,不好好上培训班,反过来问孩子,孩子就诉苦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功课做完后,还得做家长布置的作业。”

    能沟通还好,但两三岁的孩子,没法与父母交流,多数时候,是父母在主导着他们的生活。三岁背唐诗,五岁学加减乘除,即使孩子背了很多唐诗,他能理解吗?有的小孩进入学龄阶段就厌学?跟提前的过度教育不无关系。

    随着社会竞争,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了很大变化,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未来有种种焦虑。

    有的教育机构便迎合家长这种心理,提出起跑线教育,似乎越早地吸收课本知识越好,掌握越多的才艺越好。而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便想法设法给孩子最好的,不惜“烧钱”。

    但试想,一个小孩子会背四五十首唐诗,而不会穿衣交朋友,算不算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对学习的理解过于狭窄,认为学习就得是课本上的知识,但除了能量化的知识外,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也是一种学习。

    早教是广义的,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育。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起跑线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说它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娃娃,早教仅是个概念,在早教背后,更多反映的是父母复杂的心态。多少妈妈在投身早教大潮时,没有盲从,没有疑虑,在为教育一掷千金的大手笔下,多少妈妈背后隐藏的是望子成龙梦,是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其实,起跑线输还是赢,重要的不是早教中心,而是父母的态度和理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教热的冷思考
富华游乐园新项目太空飞梭
炫彩富华圣诞狂欢
平安夜,《茉莉花》奏响鸢都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