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电影、电视、电脑“三电新文化”的冲击,11岁就进团, 唱了34年豫剧的时向阳团长感叹道———
“济宁市豫剧团,未来 之路究竟在何方?”
  • 2011年01月14日 作者:
  • 【PDF版】

    ▲豫剧团的牌子显得有些斑驳老旧。

    豫剧团演出时的剧照。

    演员们在商讨曲目

    文/本报记者 姬生辉 张建丽 片/本报记者 张晓

    核心提示

    提起豫剧团,年轻人也许并不熟悉,看戏远不如其他娱乐来得直接。殊不知那可是产生了一代人偶像的地方,二三十年前,演员们在台上光鲜照人,在台下受人追捧,排长队买不到一张戏票是常事,谁要是进了剧团,堪称光耀门楣的大事。而今在电视、电影、电脑的冲击下,豫剧团已经失去光环,探讨更多的是

    “路究竟在何方?”

    寻访剧团

    虽然在省内外名气很大,但找到济宁市豫剧团所在地着实让记者费了不小劲。环城北路,这条济宁老城区北侧的主干道仅有六七米宽,济宁市豫剧团,就位于这条昔日的“大道”上。

    在一家装修现代的大型酒店前门西墙,三个硕大的木牌在寒风中发出沉闷的砰砰声。写有“济宁市豫剧团”的木牌就悬挂在中间。木牌西邻的一条狭长胡同看不到尽头,停放着的两三辆崭新的轿车,映衬着两侧的几栋红砖楼房越发陈旧。

    “市豫剧团?路西头的那排平房就是。”一位留着齐肩长发的中年男子低声说。

    穿过一个有些生锈的单扇铁门,狭窄的通道北侧内有六七间平房。

    “演出的事没问题……”西侧的一个房间内传出有些沙哑的说话声,45岁的时向阳坐在昏暗的办公室内,忙得不亦乐乎。春节前后,是剧团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除了排练市里茶话会的剧目,不少企业纷纷打电话预定节后演出剧目。

    一墙之隔的房间内,五六名中年团员人手一张词曲单,正在排练剧目,房间内不时传来爽朗笑声。

    “今天比较冷,在办公室把茶话会上的戏顺一遍,练功房太冷。”时向阳说,剧团的经济条件有限,能省下一点是一点。

    辉煌不再

    时向阳说,剧团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已走过70多年的路程。建国初期,剧团在鲁西南以及省内外有很大的影响力。历经多次更名后,1983年正式定名为济宁市豫剧团。

    “春节后,我们想闲着都难。”时向阳掰着手指,市里的茶话会演出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大年初二到初六在声远舞台的10场戏。之后,剧团大部分成员将远赴河北、河南等外省市,在外边演出一个春天的戏。

    每年的春节过后,是剧团雷打不动的外地演出时间,休整一个夏天后,整个秋天还得再外跑三个月。“不出去有什么办法,挣了钱团员才能生活得更宽裕些。”时向阳说,15年前的改革结束后,剧团改为差额事业单位,济宁市财政部门只承担剧团员工70%的工资,另外的30%和福利完全要靠自己挣。“怎么挣钱,只能靠外出演出。”

    1978年前后是戏曲剧团最辉煌的时候,那时谁家的孩子能进剧团,比考上大学还高兴。1976年,年仅11岁的时向阳通过层层筛选,从菏泽农村老家来到济宁,成为一名豫剧团的学员兼员工,“那时娱乐项目少,戏曲演出是最火的。有的人排半天队都买不上票。”时向阳说,当时进剧团的门槛极高,嗓子、身段、甚至是腿形都有严格的要求。

    11岁进剧团后,时向阳的身份即为国家正式职工,第一个月就领到了20块钱的工资,“20块钱啥概念?那时一个工人的工资40多元,能养活一家子人。”“但是现在呢,剧团

    大部分演员的工资才两千元左右,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开支。”时向阳感叹,剧团往日的辉煌已经不再了。

    氛围得到很大改观。为增加经济收入,剧团开始到河北、江苏、安徽等省跑市场去,签订演出合同。

    心有落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歌舞剧团的冲击,戏曲剧团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1986年,豫剧团进行整编,原本的110人只剩下50人左右,剧团首次面临人员不足状况。

    “被分下去的团员多半是被认为没有发展前途的,都被分到了各县市的政府和事业单位。”时向阳感叹,分下去的人全都转成国家干部身份,现在和自己一批进团的同学都有当县长的了。时向阳笑着说,当时自己的业务水平比较好,没有申请分下去,但现在他一点不后悔留在剧团。

    1989年,剧团进行改革,承包给团里的主要演员。进行了重拍新戏、加强内部整理等措施后,剧团工作吃尽苦头

    十几年来,剧团一直保持着春秋两季去外省市演出的习惯。

    即使是出门在外,竞争也是必然的。“戏唱得好,人家就和你签合同,不行就被比下去。”说起在外演出的酸甜苦辣,时向阳眼睛有些湿润。现在戏曲的主要受众群在农村,越穷的地方市场越好,剧团的行程一般是从一个乡村赶往另一个乡村。

    “最累的时候一天要唱三台戏,早上、下午、晚上各一场,演员们一天不卸妆。”时向阳心疼地说,高负荷的工作累倒了不少人,演员在后台打着吊瓶,上台时直接拔了针头就演出。

    2008年,剧团到山西武安市的

    一个乡村演出,因为当地水资源匮乏,村民们只能在家中修地窖存储雨水,经过沉淀后饮用。因水土不服,大部分演员都得了肠胃炎。

    艰苦的住宿条件也是令人不敢想象的,“大家在村小学的破教室里打地铺,这样哪能休息好?”时向阳低声说,演场戏才挣2000多块钱,只能这样节俭一些。

    路在何方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措施已经出台,将政府所属艺术剧团推向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济宁市政府还并未出台改革方针。 

    “咱济宁文化体制改革具体细则还没有出台,我们也没有接到通知。”谈起改革,时向阳认为,政府要是把剧团推上市场转成企业,是很难维持的,甚至会面临灭亡。

    不是没有失败的先例。早在几年前,嘉祥、汶上、鱼台剧团,因县财政资源困乏,没办法为员工发工资。脱离政府财政支持的剧团跟不上市场的步子,面临人去楼空的尴尬境地。为了养家糊口,演员们只得到农村的红白喜事上唱戏。

    改革中也有成功的典范。时向阳听说,河南的豫剧、曲剧、越调剧团已经改成全额事业单位,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发100%的工资,“这样演员才有充足精力研究业务、排新戏拿精品。要是推向市场,即使天天演出,钱也挣不够。”

    “要是咱济宁将剧团改革成全额事业单位呢?”记者试着安慰情绪有些失落的时向阳。 

    “但愿吧。”他苦笑了一下,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济宁市豫剧团,未来 之路究竟在何方?”
国有文艺院团仍将继续改革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