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早已习惯利用电话进行沟通交流,使用书信这种传统交流方式的可谓少之又少。可是,父亲虽算不上老古董、老古板,但对家书却始终不能释怀,他所精心构筑的“亲情家书网”,把我们分散全国4个省份、8个地市的二十多个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
□柳清文 走进父亲的卧室,在正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张中国地图。父亲把老家的位置在地图上画出一个大大的红色圆圈,圆圈向河南、湖南、福建3个省份,加之山东的8个地市画出8条红线,像一座烟花弹依次扩散开来,煞是好看。这8个地市之间又用细红线相互连接,如同交织的蜘蛛网,条条红线相互交错,互不分离。
父亲就如一只辛勤耕耘的蜘蛛,在中间这个圆圈内不知疲倦地吐丝织网,一封封带着温情、亲情的家书流向分散在四面八方的孩子,使其个个源源不断地吮吸父亲永不枯竭的营养,让我们受用终生。
在父亲床边的橱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10多类我们从各方邮寄来的家书,每个人、分阶段整理装订好,精心收藏。翻着这一本本简装的家书,我们姊妹六人以及第三代的十一个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历史都历历在目。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教训,有相聚的快乐也有分离的不舍……不愧是一部我家的历史丛书。
儿时,大哥大姐离开家乡到济南谋生。那时,仅有的交流工具也只有书信。于是,每天晚饭过后,把家里收拾停当,堂屋大方桌上放着昏暗的煤油灯,父亲就会坐在板凳上,不是给大哥大姐写信,就是庄重地打开他们的来信,有时静静地看,看到动情时给我们大声读出来。一旁的母亲或在纺线,或在纳鞋底、缝衣服。而我们几个在一边写作业,不敢吱声,生怕打扰了父亲。父亲每次看后,都与母亲交流一番,母亲每每会详细地询问,真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味道,有时父亲都有些不厌其烦了,但又没有办法,谁让母亲不识字来的。
我记得,这个时候我们一家人在静静分享亲情的大宴,分享每个人的喜悦,分担每个人的痛苦,也寄去一份份浓浓的牵挂。我就在这样的记忆里享受亲情,享受家书带来的快乐。
后来,我高中毕业投笔从戎,到部队去干一番事业。于是,我也成为父亲写信回信的对象。我的每一个成长进步,都离不开父亲家书的嘱托和鼓励,父亲的话让我清醒,给我力量。每当我遇到挫折,我也第一个想到写信向父亲诉说。这也让我深深感到,书信真好,那些当面不好说、不便说的话,在信里都可以说、都可以讲,没有什么过与不过。
我们都在延续家书的来往,无论通信怎么发达,但家书的沟通一刻也没有停止。因为父亲在家中殷切地期盼,我们不能让他老人家失望,一如既往地写信回信读信,乐此不疲。
自从我最后一个从故乡走向远方,父亲就在家中悬挂起了这张中国地图,把我们姊妹六人所居住的城市一一标出。随着岁月的流转,下面的孩子也慢慢长大成人,上学、就业,也一样分散在不同的城市,父亲便及时加以标注。于是,就发展成了目前的态势。况且,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姊妹之间,以及与孩子之间也不断进行家书往来,也是一如既往地写信回信读信,这种交流真是亲切。
我知道,父亲的家书网会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发展。当然,我们家人的亲情也会越来越甜蜜,越来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