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一样的“国际标准”
  • 2011年02月23日 作者:
  • 【PDF版】

    “国际化”这个词,青岛人并不陌生。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着“国际化”的标签。青岛人谈起自己的城市也是一脸的骄傲,“国际化大都市!”青岛人对这个称号向来都是“欣然笑纳”。

    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也常常提及“国际化”,不过,他们更看重的是青岛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他们更理性地思考着“国际化”的真正内涵,他们期待用世界的眼光正视青岛的优势,也期待用更高的国际标准反思青岛的“短板”。比如就有政协委员提出,青岛与国际接轨,需要未雨绸缪建立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海洋产业知识产权也亟待保护。

    是的,越是“国际化”的城市,越需要反思自我的勇气。只有真正走出去,跳出青岛才能真正认识青岛。学会以包容的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国际化城市”最起码的生存法则。

    当很多走过若干国家,去过很多发达城市的人来到青岛之后,会发现青岛离“国际化”还有些距离。比如,有人说,青岛确实很美,但青岛有的地方服务业还有点不跟趟儿,下了火车想打车到附近的饭店,常常遇到出租车拒载,住酒店物品在房间丢失也不知道哪个部门能帮忙找找……

    与很多城市相比,青岛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在一些行业发展上,尤其是服务业上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过去青岛人谈到自己的城市就会自我陶醉,很少去找问题发现差距,有人笑言,自信很好,只剩下自信就不好了。

    政协顾问李存修说,他祖籍山东,后来去了外地发展,现在回到青岛,却发现几十年过去了,他的那些老朋友们还像当年他离开一样,还是认为青岛最好,不想也不愿意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呼吁要建国际化的城市,就要多走出去,多与发达城市比较。

    在此次青岛市两会上,再次提“国际化”,却有了不同的味道。学会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重新审视定位青岛,敢于与国内外的发达城市相比,发现存在的不足与差距,直面青岛存在的问题,这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当然这也是“国际化”的应有之义。

    本报记者 宋珊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囊团支招“文化青岛”建设
民营医院讲诚信才有出路
培训全科医生解决就医难
不一样的“国际标准”
青岛应建涉外法律服务中心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