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山流水蕴涵泰安人山水情结
一处山泉
就是一个传说
  • 2011年03月17日 作者:
  • 【PDF版】

    环山路的王母池边上每天都有市民打水。

    文/片 本报记者 刘慧娟

    自古高山有流水,才得以成就和谐美景。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如果缺少众多泉水的环绕掩映,恐怕也要逊色许多。清代《泰山志》记载,泰安县志泉源共六十有七,目前的考证数据显示,泰安城区共有45处较知名的泉,一处泉便是一个传说。另外大大小小的衍生泉也不计其数,而泰安人的山水情结也正蕴涵于此。

    打水20年每天6桶水

    15日一早,家住大桥小区4号楼的姚宗成就出门了。推着一个手推车,车上装着6个大大小小的塑料桶。姚宗成要走上半个小时的路程,去泰山无极庙后面的白龙泉或是马蹄峪附近的一个泉眼处打山泉水。姚宗成说,这条打水路他已经走了20年,手推车的扶手已经被磨掉了颜色,变得光滑发亮。

    说起与泰山泉水的渊源,60岁的姚宗成说,20多年前,他偶尔去朋友家喝茶,发现同样的茶叶,朋友家泡出的茶水格外清甜芳香。他询问后得知,朋友家是用每天打来的山泉水泡茶。退休后的姚宗成受到了启发,将上山打水列入了每天锻炼的项目。“泰安人就该喝泰山的山泉水,山上空气新鲜,也锻炼身体,这种陶冶身心一举多得的事,我一点也不觉得累,有时候还带着老伴一起去。”姚宗成说。

    除了陶冶身心,锻炼身体,让家人喝上甘甜清洌的山泉水,姚宗成还通过打水认识了很多老朋友,每天打水遇到时就相互打个招呼,打完水坐下来拉拉家常,这些来自泰城各个角落的打水人,每天骑着自行车或是推着手推车,带着形形色色的打水工具,穿梭于泰城的各个泉眼,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

    现在姚宗成每隔一天就要上山去打水,每次至少要打6桶,除了自家饮水做饭,还要替儿子和女儿家各打两桶。他说,现在打水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这也是生活在这个山城最幸福的事。

    12口铁锅仍未压住白鹤泉涌水

    记者沿着红门路往北,刚过岱宗坊就看到路东侧有一个石坊,东边紧挨着是一池绿水,在微风吹佛下泛起阵阵波澜。池边有座石坊,上面写着“白鹤泉”三个字。记者穿过石坊,发现前方有一口井,用古钱币形状的井盖盖着,透过井盖的空隙,能够清楚地看到里面清澈的泉水。

    正在泉水池旁赏景的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鹤泉,是最近几年才迁过来的,以前的白鹤泉旧址在岱宗坊西侧,曾经水量不小,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泉水出现了枯竭。后来又因为红门路修建,所以将白鹤泉迁到了这里。

    说起白鹤泉干枯的原因,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泰安市志记载,白鹤泉是因为古时常有白鹤飞集在此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泰安举人封尚章在这里创建了别墅,并且引水为池,被称为“封家池”。从此,宾客游人时常在这里聚会,诗画宴饮。封尚章去世后,子女们苦于应酬,便用12口大铁锅装上沙掩埋了白鹤泉,并在上面修建了玉皇阁。名泉堵塞后,玉皇阁下面仍然有很多泉水涌出。每当夏秋大雨时,便会听到地下有隐隐如雷鸣的泉涌声。后来,明代御史宋焘和清初大学士赵国麟先后挖泉疏流,但都半途而废。

    在泰安市第二干休所院里有一口枯井,井壁上嵌着一块方碣,上刻“白鹤泉”,是原来白鹤泉的支流。在科大社区住了50多年的居民孙庆英说,如今白鹤泉迁到新址后,又经过多次整修,已经成为一个休闲花园。清晨,人们在这里健身,午后,老人来下棋、遛鸟、聊天,孩子们放风筝,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地方。

    白龙驹羽化成石镇水湾

    不仅是景区附近的名泉,一些隐藏在环山路附近村落里不太知名的泉水,也被当地村民赋予了美丽的传说。

    泰前街道办事处白马石民俗文化村位于泰山东麓,村子东西两面是两条穿村而过的河流———饮马河和女儿河,在两条河的周围有三处山泉,分别为福泉、青龙泉、白龙泉。经此地的老人说,这三处泉眼一年四季都有泉水。

    “我小时候,白龙泉的水有两三米深,一下雨,都向外溢水。”75岁的白马石村村民史振森坐在白龙泉旁边,边抽烟边说。白龙泉坐落在白马石村中央,由于村中地势北高南低,每逢大雨,清澈的水流有10厘米厚,顺着台阶而下,沿街的很多村民吃完饭后直接走出大门,在溢出的泉水中洗碗。白龙泉向西不过百余米,便是青龙泉和福泉了。这三眼泉水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传很久以前,人类祖先黄帝在泰山一带与蚩尤族交战,争夺势力范围,黄帝屡败屡战。一次在泰山东南路作战中,黄帝率领的部落中了蚩尤的伏兵之计,全军覆灭。在泰山王母池修炼的西王母得知消息,将黄帝解救,并派青童、黄鹂二仙将百战百胜的“玄女战法”教给黄帝,黄帝终于战胜蚩尤。蚩尤死后,鲜血流到低洼处,形成了一处浑浊难滤的水湾,继续危害人间,而黄帝御骑白龙驹,见到此景,便羽化成石,石马脚下涌出泉水。皇帝的左右大将青龙、白龙恐白龙驹不能独自镇住此湾,亦化作山泉,流到山下滋润万物,解救众生。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其命名为福泉、青龙泉、白龙泉,而浑浊难滤的水湾,人们则称之为托生湾。

    编制名泉保护规划再现山水相连美景

    “从我们调研的数据中显示,泰城共有45处名泉,目前七八处处于荒废、堵塞的状态,泰山泉的现状很不容乐观。”政协委员马辉对泰山名泉详细调查发现,由于认识、专业技术力量、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泰山泉尤其是名泉的地位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保护工作已经不容忽视。

    马辉说,泰山泉的现状大体可以归为几种:有的泉处于市民自发保护状态;有的水质已被污染,甚至面临严重损坏;有些泉水开发利用不够。“泰山泉的保护应该作为一项大工作而提上议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泰山泉文化。”马辉说,他将继续调查研究,与相关部门配合编制环山路沿线名泉总体保护规划和各个名泉的具体保护开发规划,组织设计人员走访调查沿线的历史典故、文化传说、民俗风情,详细了解历史名泉的文化底蕴,包括名泉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主题等内容,力求一个名泉一个主题,挖掘文化内涵,努力使环山路沿线名泉再现历史上众泉喷涌、山水相连的壮丽景观。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处山泉
就是一个传说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