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为媒百年老床入馆
  • 2011年04月08日 作者:
  • 【PDF版】

    ▲李晓讲解床上雕刻花纹的含义。

    文/记者 韩纪功 图/记者 罗志强

    “这张睡过4代人的老床终于找到‘家’了!”4月7日,在临沂市博物馆,家住富民小区的79岁老人李晓,看到自家有百余年历史、睡过四代人的老床放进仓库时,虽然有些恋恋不舍,但是能让子孙后代通过这张床了解临沂过去的民俗、民风,老人家的心情还是非常愉快的。

    百年“传家床”捐赠博物馆

    4月7日,在临沂市博物馆,李晓老人的儿子胡天智告诉记者:“上周末,我看到你们的《民间文物‘回家’的路还有多远》这篇报道后,眼前顿时一亮,心里就想,这次爸爸妈妈的愿望能实现了。这几年,两位老人一直保留着家里的那张老床,不舍得卖,就想找个地方捐出去。通过报道,知道博物馆正在征集文物,我就给老人说了,我们全家人一致决定将这张百年老床无偿捐给博物馆。”

    据胡天智介绍,家人协商后,从4月3日开始,他前后4次到博物馆去联系,由于正值清明节假期,博物馆没上班,捐赠一时搁浅。4月6日,临沂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即联系了胡天智,并商定4月7日进行捐赠。

    对本报促成的这一捐赠行为,临沂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胡后彬很是感激,并希望通过本报报道,能够让更多市民将手中的文物捐到市博物馆,让全社会通过更多的文物,更深层次地了解临沂千年的历史传承,体验古城琅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百年老床见证家族历史

    李晓老人向我们说起老床的历史。这张床是她婆婆奶奶的陪嫁品,具体是哪一年做成的,她也记不很清楚了,估计是中华民国时期的。这张床上先后睡过四代人,可以说这是一张见证了四辈人和谐生活、繁衍生息的床。

    据李晓老人介绍,透过岁月留下的痕迹,可见这张床刚做成时的豪华,说明当时婆婆奶奶家是比较富裕的。这张床原先有床墩,床三周有镂空花纹的挡板。但是在文革期间,这张床成了“破四旧、立四新”的牺牲品,红卫兵不仅将这他们认为代表封建色彩的床的挡板、花纹砸掉,而且还将李晓家的书籍也席卷一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张床一度还被当成防震床,他们一家几口人经常夜宿在这张床底下。直到2002年,由于搬上楼房,这张床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老床虽然不用了,但是李晓和老伴不舍得扔它,也不舍得卖。“这几年,也有人来买,但我就想把这张老床无偿捐到能存放的地方,能让子孙后代通过这张床了解过去,了解咱们临沂的民俗。”谈起捐赠的初衷,李晓老人这样说。

    老床有极高民俗研究价值

    看到这张老床时,胡后彬和同事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件有很高民俗研究价值的物品。

    胡后彬认为,这张床是中华民国时期甚至更早时期的床,从做工上看,它是仿明式家具风格的延续,硬木做成,是榫卯结构的,即在整个床上,基本上看不到钉子镶嵌的模样,估计得有100多年的历史。

    让人惊叹的是,老床上面的花纹、镂空也极具特色,很有讲究。如床正面上的石榴花纹,寓意“榴开百子、子孙昌盛”,其他环绕在一起的花纹代表着夫妻恩爱、鱼水合欢,如意纹代表着事事如意,金钱纹代表着富贵发财。这些都象征着这张床有很高的民俗研究价值。

    还有,这张老床是用自然树做成,流露出自然之光,通过这些寓意和特色,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如家具制作工艺、经济社会生活状况,总体来说,是一件很有研究价值的民间物品。

    他表示,这张老床将作为民间展品向公众展示,让大家通过这张床了解过去,了解沂蒙民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区群众满意度93.31%
本报为媒百年老床入馆
网报人数比去年少了万余人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