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征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书信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之一,“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明书信已经贯穿于古代文化人的灵魂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话、手机、互联网(QQ、MSN、E-mail)把人与人之间变得没有距离,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情人之间,也是鲜花加蜜语,或者用手机发个短信,那种白纸黑字“见字如面”的温馨、那种把自己的爱恋铺满几页纸,然后折叠起来装入信封贴上邮票投入邮筒的庄重愉悦的过程,再也没有了。所以,当代既产生不了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也产生不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眉札记》,更产生不了极具欣赏价值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书信集。
可是,仔细想来,与其他联系方式相比,书信的优越性还是有的,它更能突出温馨与密切,更能反映写信人真实的心态和思想,这也是近几年收藏名人书信如火如荼的原因之一,许多名人书信拍卖的价格高得令人咂舌。
笔者最初接触书信,是在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学写作文时,那时的语文老师十分重视书信的写作练习,尤其是书信的格式被她多次强调,每次练习书信写作,她先浏览每位同学的格式,凡格式不合要求的,一律不及格。书信大体上分为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要求,记忆中,语文老师强调次数最多的,就是称呼要顶格写,表示对别人尊重;祝颂语要自成一段;正文部分要先说对方的事,再说自己的事;祝颂语中的“敬礼”一定要顶格写,这些也是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此外,称呼和署名要相吻合,否则就会闹笑话,记得有位同学练习写信,称呼是“姥爷”,署名却是“侄子某某”,老师在课堂上一读,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老师又引导我们练习信封的写法。她强调,信封上收信人的姓名要写完整,不能写成“老王”、“小赵”等等。另外,信封上不要使用写信人对收信人的亲属称谓,这是因为信封主要是给投递员看的,投递员如果看到“某某某伯父收”、“某某爷爷收”等就有可能心中不悦。关于这一点,曾经在社会上引起过争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众说纷纭。
我初次走上讲台时,也十分重视书信写作的练习,但是随着书信逐渐被其他联系方式取代,书信写作的练习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仅语文老师不再重视,考试卷上也见不到考查书信的试题了。语文教育逐渐遗忘书信,只是社会摈弃书信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这几年,我国私人书信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而在美国,普通用户每年仍然会收到几百封信,其中20%是私人书信。
平日里,相信每个人都发出过很多条短信,也收到过很多条短信,而许多雷同的短信在华丽辞藻之下掩盖着浮躁与伪装,在经典的句子之中,透支着应付与搪塞,笔者之见,发多少条短信,也不如写封信实在、温暖、感人。所以,朋友,给亲朋好友写封信吧!不过,还得问一句:你还会写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