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华 孔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在“道”与“食”、“道”与“贫”的关系上,孔子的立场是极鲜明的,他所真正在乎的是“道”而不是别的什么。
正因此,孔子方能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即使是粗茶淡饭、曲肱而寝,照样自有其乐趣。夫子自况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食”也好,“忧”抑或“老”也罢,孔子都可以把它们统统置之度外,此所谓“忘”。孔子称赞其最赏识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如此赞扬颜回,是因为他在颜回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唯颜回才是真正继承其衣钵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这分淡泊,就是宋儒周敦颐津津乐道的所谓“孔颜乐处”。
其实,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这里需要注意,“为腹”不是“谋食”。“谋食”代表的是向外探求,是贪婪,是攫取和占有的姿态,它只局限于追求肉体欲望的满足;“为腹”则不然,按照林语堂先生在《老子》英译本中的解释,“腹”不过是指人的内在的自我,而“目”则是指人的外在的自我或感觉世界。在“为腹”和“为目”之间,“圣人”不是无可无不可的,而是有所择取,是态度鲜明的,所谓“去彼取此”。
熊伟先生在论及人的自由时曾经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黄继光堵枪眼,一是肉包子打狗。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在扑向敌人的枪眼时,没有屈从于肉体原则,而是超越了它的支配和羁绊,所以他才是自由的,否则就会陷入受自然律束缚的奴役状态。俗话说“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狗的行为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包子”,“包子”是一个外在的他物,而“自由”却是“由自己”。熊先生说,“自由”用中文很好解释,所谓自由就是把自由二字颠倒过来,即“由自(己)”。所以,狗的行为是不自由的,是受肉体本能决定的;而英雄的选择则在性质上全然相反。烈士和叛徒的霄壤之别就在这里。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优秀品格,就是“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当时的齐国发生了一场大饥荒,有个名叫黔敖的富人在路旁准备了些食物,以备饥者来食。饥肠辘辘、衣衫褴褛的穷汉蒙 来到了这里,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拿着水杯,矜持地叫道:“喂!你过来吃吧!”蒙 抬头瞥了他一眼,说道:“我正因为不吃这样的嗟来之食,所以才落魄到这般地步!”意思是,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这种居高临下的恩赐呢?!结果蒙 饥饿而死。从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出一个道理,就是气节比食物更重要。不食嗟来之食,其气节可嘉。范晔在《后汉书·列女传》中亦强调同样的道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这让人联想起朱自清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拒绝美援食品,而宁愿挨饿。1948年6月,作家朱自清在自己贫病交加之际,为了抗议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参与北京著名教授的联合签名,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愿接受美国援助的面粉。朱自清在签名时义正词严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在日记中,他又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当时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朱自清的月薪只够买3袋面粉,根本无法维持全家12口人的生计,更奢谈治病。同年8月12日,朱自清在穷困潦倒中病逝于北京。毛泽东后来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够在清贫中体会到快乐,无疑是那种超越肉体羁绊的精神解放才能达到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小鸟的双翼一旦被系上了黄金,也就不能再飞翔了。”而清贫的真实含义,不在于不得不过一种贫困的生活,而仅仅在于富裕中能够选择一种简约生活。这当然不是说让今天的人们都去做当代的“苦行僧”,而是说即使在富饶无比的生活中也应当力求保持一分超然的情怀和安之若素的心境,约束自己不要过度地贪婪和欲壑难填罢了。不能像鲁迅先生所讽刺的那样,“人一阔,脸就变”,如此之浅薄。一个人应该既穷得起,也富得起,无论什么境遇都能够以平常心待之。这正是孟子所倡导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境界。
依今人的眼光看来,“孔颜乐处”可能过于迂腐了。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倘若要在我们现代人这里实行起来,恐怕既不合时宜,也难以真正奏效。如果把一种既不合时宜,又不能奏效的主张硬要勉强推行的话,大家做不到怎么办?于是就只好“装”,由此便不可避免地沦为虚伪。历史上出现过的教训不可不察。宋明理学被人诟病为“伪道学”,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于是就有所谓“真小人”与“伪君子”之辩,孰是孰非的争论甚至一直延续至今。让所有的人都变得像孔子和颜回那样淡泊,的确不可能做到,但这种精神仍然有意义。对于今天食不厌精,尤喜饕餮大餐和大快朵颐的现代人来说,它总是有一种鉴诫作用。
在一个充满欲望且到处都是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清贫思想,始终都是一副必要的清醒剂和解毒剂,从而不失其启迪价值和昭示意义。仅此一点,它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作者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一个人应该既穷得起,也富得起,无论什么境遇都能够以平常心待之。这正是孟子所倡导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境界。
●在一个充满欲望且到处都是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清贫思想,始终都是一副必要的清醒剂和解毒剂……